top of page
Anchor15
Anchor 15
Anchor 22
編輯說書
不可見的臺灣: 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不可見的視界下,臺灣的瑰麗奇景──《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這本《不可見的臺灣》,書名其實用了雙關語,主要指的是「不可見光」,以紅外光底片拍攝下的台灣地景,也是一般人平常看不見的視界與角度,而那肉眼看不見的世界,帶有某種奇異瑰麗的美感,但當然不僅止於此,紅外光攝影自有它在農林漁業上的用處,像是農林災害、公害污染、地質礦產、地震風災的調查,以及作物產量的估算等等。但初見這些照片,即使不用懂得其中意涵,也能馬上領略那種逼人的美。

因為航拍的俯瞰角度,不論看多少次,依然會讓人聯想到「壯觀」二字,因為你就是知道那是多少壯麗的景緻和細節構成的一幅地景畫,也是造物主揮灑出來的圖像,天知道上帝當時是用什麼心情繪製的呢!而自己在其中,甚至完全無法以「螞蟻」來比擬,因為在這幅畫作裡,「螞蟻」的尺度還比較像是一架飛機,所以自己只不過是一小丁點的沙塵而已。

但航拍再加上紅外光攝影,又把如此宏偉的景緻再往上翻了一層。紅外光拍攝出來的畫面,把顏色調轉、顛倒、變化或極致化之後,成了一張你熟悉又不熟悉的圖,你知道那好像是稻田、是海、是山林、是房舍,但又好像不是。因為它像是被孩子塗抹了錯誤的顏色,所以有一種差異的美感,可又是極具創意和有規有矩的上色方式,把色彩都弄成了大師之作,有大師的眼光和精準。當然啦,因為這原本就是上帝的畫作,我們不過小小的攪弄了一下色彩而已。所以那張既熟悉又不熟悉的圖,就吸引著我的目光,很想要瞧出一個所以然來。但當然以我這外行人,是絕對談不出那些科學性的判釋或解說,那需要經過訓練,才能挖掘出這美麗圖像下隱藏的大量資訊。而我只能先當個觀賞者,瞧瞧這異樣而豐美的斑斕色塊並沉醉其間。

在紅外光的魔力下,原本綠油油的山林,變成了一大片深淺不同的紅色,看起來就像是一大塊精心織就的柔軟捲曲地毯,舒服地誘人想躺下;而觀音埔頂的一座大埤塘,看起來有如一面淡藍色的特大魔鏡,似有著攝人心魄的特異魅力;而竹圍仔的海岸沙洲,卻像是天空上層疊的雲朵,沿岸陸地則呈現出美麗的薰衣草色;元埔農場的甘蔗遙測圖,有如一塊原住民傳統編織的布匹;還有明德水庫那帶有珠光色澤般的寶藍色水體、埔心葡萄園巧合的呈現了葡萄紫的色調……,每張照片皆有不同的美,令人浮想聯翩。畢竟從農林航空測量所高達八十萬的庫藏中,可以精選出最出色的照片,而我們得以有此眼福,看見這萬中選一的絕色地景。

不過我以上的描述和聯想,只不過是外行人看看熱鬧罷了。自從確定與農航所合作後,在湯姆尚未進入那龐大片庫前,農航所的副所長就先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可以感覺到隔壁片庫中那些龐大的底片都在歡呼」,因為終於有人可以去挖掘這一批沉默而巨量的寶藏,而伯樂湯姆根本就是心懷雀躍地要與這些航照相約。但唯一擔心的,是每一張底片的檔案都相當大,光是在電腦中下載打開,就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初估近百萬張的數量,湯姆又非常堅持一定要全部看過一遍,深怕錯過了任何一張可能的絕景珍寶。所以大家最擔心的莫過於時間問題,要怎麼讓湯姆在這個有限的一年之期,將所有的底片看完、挑選、讀圖後,再寫作成書。因此,農航所特別為他安排了一個位置、一台電腦,讓他可以在所內最快速的下載檔案、篩選,才能完成遍讀底片的計畫。

而遍讀也僅是最初的準備作業而已,等遍讀後確定選圖,接下來如何解讀這些圖才是真正的功夫。湯姆一遍又一遍、龜毛又龜毛地,不斷從各方求證、從史料翻找,甚至還跟著農航所的飛機去飛了一趟、跟著所內的人員去實地探查,讓那些原本「不可見的臺灣影像」,或者說是「一般無法看見的臺灣景像」,為讀者梳理地越來越清晰明白。當然這其間,不乏農航所同仁們的各項協助,包括提供專業的判釋方法、前輩的口述訪談,壓倉底的陳年資料,都賦予本書更為精彩紮實的文字肌理。

即便在文字完成而進入後續的排版和設計階段,再到最後一步的印刷,湯姆在每一個過程中,也不會放過那差之毫釐的小細節。比如說封面設計上的一句文案,不過略微壓到「相思寮」下方一些些,他就覺得那有如千斤之重的壓在了某個他幾乎可以叫出其名的人家屋頂上,所以堅持一定要把文字下移。這樣的過程不一而足。相信農航所的同仁們在經過一年以來的相處,也都明白他所堅持不懈的那些細節,最終換來的是一部非常美麗的作品。

最後一提,農航所即將成立屆滿六十年,一甲子的時間過去,在這個時間點上能與之合作並出版這本書,實是與有榮焉。也期望有更多人注意到農航所這沉默記錄者的角色,它是深藏台灣史地寶藏的機構,對臺灣極具重要性。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人從不同的面向去發掘與討論。

Anchor 21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一趟七十年前的台灣地景飛覽──《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本文同時刊登於「關鍵評論網」)

 

「我的故鄉她不美,怎麼形容她」

 

在做《反轉戰爭之眼》這本書時,我正好在聽陳昇的《歸鄉》專輯,他唱著以上的歌詞。而同弘在寫這本書的一開頭,也引用了電影《漫漫回家路》裡的一句對話:

 

「她長什麼樣子?」

「很美。」

 

不論美或不美,我們對於故鄉的情結,都涵蓋在如此兩樣的形容裡,那種對出生之地難分難解的情緒,或思念、或感嘆、或悔恨、或依戀、或遙不可及、或人事已非,都永遠是每個人心裡某種烙印下來的痕跡。即便時光過去,當踏上故鄉之地,你依然可以對著虛空中比劃,一一指出這裡曾是屋子的一面牆、前面那邊有一棵大樹、後面有一條小溪、以前這是一塊空地、小路旁有一條大水溝、鐵道現在都不見了、平房成了高樓大廈,諸如此類。

 

我和同弘第一次見面,當時我只知道他叫做湯姆,他在打開電腦後,隨即把我那個已是虛空中的故鄉、出生之前的家,從檔案中叫出來,像變魔法一般的展現在我面前。即便那只是一個我很陌生的畫面,一個在我出生之前不曾見過的街景,但因為不久之後,我也曾在那裡玩耍長大,於是這就像是我們對著某個「虛空」比劃一樣,腦海裡浮現重疊了自己後來的家。這個特定的地理空間,似乎有個奇妙的牽繩,把過往與現在的線性時間,就這樣銜接連繫了起來。

 

拜科技之賜,現在衛星影像的發達,讓我們可以在線上輕鬆看到如今地球各地的影像,但「再強大的衛星遙測技術,都無法抵達它發明之前的時空」,同弘在書中如此說道。當二○一三年齊柏林的《看見台灣》上映時,許多人感動不已,因為他用空拍的宏觀視角呈現了台灣當下的地景,這是我們的故鄉真實的模樣,再也不是虛空中想像的樣子,某種「眼見為憑」的說服力,比起歷史紀錄或文字報導的感染性更強地滲入我們心裡,大家開始正視我們故鄉土地上的傷痕或美麗,也開始明白透過這樣的影像資訊,可以解讀這塊土地所隱藏的各種訊息和密碼。

 

同弘正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故鄉空白的歷史紀錄,正等待著慢慢填補上去。即便我們過去欠缺了衛星遙測的技術,但比齊柏林還要早七十多年之前,其實有另一場全然不同的台灣地景飛覽,讓我們可以回溯過去。那是太平洋戰爭時期,美軍對台灣最早一批的全面性航空影像紀錄,雖然是為了戰爭目的而拍攝,但這些凝結了當時台灣地景的每一張航拍,都隱藏了寶貴的巨量資訊,等待著它的伯樂來一一解開,同弘正是其中之一。

 

作為解讀航拍的伯樂,該如何去定位照片、判釋其上的種種資訊、了解當時的水紋山脈,以及和這些地景變遷緊扣的自然人文背景,還要佐以各種文獻史料的爬梳和交互印證,都是需要極有耐性的硬工夫,可以想見他幾年下來所不斷持續累積的能量。在聽他述說這些過程,以及他每次有新發現的貼文時,都可以看到或想見他眼中放射出的光芒和熱情。

 

即便我這地理門外漢一開始並不知道如何去讀懂那些航照上的資訊,但光是地景本身,就已經是一幅美麗的藝術圖像,初步直觀就能領略。我的外婆家在桃園觀音,小時候外公常帶我們去池塘旁玩耍、釣魚、摸蛤仔,對於池塘的景象並不陌生。但當我看見桃園台地群上那滿佈埤塘的盛況時,映入眼簾的美與震撼,還是在心中不斷掀起漣漪,這感覺真是難以形容。特別是當這張圖從電腦圖檔轉成打樣的紙張印出時,因為紙張印刷的解析度,遠比電腦還要清晰許多,所以圖面上一個個閃閃發亮的小池塘,像小鏡子般閃爍著光影,又像氣泡袋似地一顆顆飽滿分明,這圖像仍不斷帶著我的想像翻飛。

 

陳昇的歌還在唱著:「濁水溪的水源頭,住著會唱歌的祖靈」。但這耳畔音樂傳來的已不止是故事的虛空想像而已,還有更具體的景緻可以填滿我原本有限的腦袋所無法具象出來的地理空間,那是大自然最神奇幻化的景緻,與人文歷史所共同交織形構出來的畫面。

Anchor 20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這就是你的吉他武功心法--《吉他魔法書:召喚你體內的吉他魂》

這本《吉他魔法書》,大概是我編輯生涯中最任性之選,因為一直以來,我的選書大都以人文社科為主軸,偶有幾本藝術建築書。所以選到這本吉他彈奏教學書,真的是非常跳tone,連通路的採購都忍不住來問:「怎麼會選擇出版吉他書,與出版社過往的選書風格很不一致,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原因其實很簡單啦,就是自己愛彈吉他,從高中開始學吉他以來,就開始在宿舍房間裡吵室友……喔,不是啦,套句《吉他魔法書》裡作者的話,是在「在自己的房間裡進步」。但既然我當時沒有自己的房間,就只好吵室友了。所以在這邊要向以往跟我同住過的室友們說一聲:感謝你們以前這般包容我的吉他琴聲,容忍那種初學者反覆演練、不斷重覆再重覆的魔音穿腦聲,才能成就我現在的一點點小小琴藝(說的好像有多厲害似的,但其實並沒有)。

會選擇彈吉他,其實也就是自己愛唱歌,吉他是自彈自唱最方便的樂器。可以把一首歌完整抓出來並配上適合的彈奏方式唱出來,就是一件相當有成就感的事。再加上以前的同學中不乏和聲高手,大家有空會聚在一起大和唱,是課餘間的樂事。當然這中間還有混吉他社、愛慕厲害的學長、打工賺錢買把好琴、參加民歌比賽練唱練膽的過程等等,都成了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

想當年琴藝不好,抓不出歌曲的和弦與彈奏方式,又沒錢買歌本時,就常常窩到書店角落裡翻看吉他歌本來背譜(還好歌本真的都放在不太受矚目的角落)。那個年頭可沒有現在手機和網路這麼方便,所以學生時代幾本有名的吉他教學書,教學部份總是換湯不換藥,只要不斷更新最新流行的曲目就可以一直持續熱賣了。且大多是以民歌和台灣流行曲為主,很少有關於整個西洋音樂的完整介紹,包括音樂潮流的演變、不同曲風的差異,還有應該去聽那些神人或神團的曲,這些都得依賴自己和同好之間慢慢摸索。

現在進入網路時代,要曲譜就更加方便了,上網發問一下,或是拜一下估狗大神,你想要練的那首歌就出來了,還有許多專業的吉他教學網站,都是眾多高手的聚集地。所以,我們還需要一本吉他教學書嗎?其實還是要的,「好的武功秘笈事半功倍,不好的事倍功半」(有這句話嗎?),但無論如何,「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句話總有了吧),總是要從基礎開始慢慢往上練。既然已有人幫你整理成一本書,又是一本很棒的教學書,這比起在網路上東一點西一點的找,總是要方便多了。更何況網路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搜尋什麼?該找到什麼方向才能讓自己進步?

所以在剛一拿到這本《吉他魔法書》的法文版時,隨便一翻,大概就知道這本書的厲害,因為上述的那些問題,在這本書裡都幫你解決了。作者不但完整地把學琴該注意的地方都說了,還附上詳細的分解插圖,告訴你手指該怎麼放、該怎麼移動。此外,他還把我以前看的書中沒說的地方也說了,像是吉他的演變、特殊的印度式數拍子法、音樂風格的演進、如何彈出一段solo、或是如何有效規劃你的練習時間等等。可以說是從初階、中階到高階,一步步帶著你進步。

這本書也不像台灣一般的吉他書那樣,會完整給你一首歌的歌譜或和弦(在現在這個時代也真的不需要,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譜),他只告訴你精彩之處和其中的道理,就像是「給你一條魚,不如給你一支釣竿」。適當的模仿練習雖是必要的,但相信我,太過依賴別人的琴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己就很難進步了。還有那些以往吉他書上讓人看不懂又燒腦的樂理教學,可別小看它,它就像易經筋一樣是不可避免的內功心法,不學就永遠無法抓到箇中竅門,而本書都能給你簡單明瞭的圖解說明。以前我運氣好,有學到厲害學長傳授的一些個人心得秘法,所以在練習的瓶頸裡,稍微有抓到一點提昇技藝的方向,開始慢慢能丟開歌譜,自己摸索出一首歌的結構和道理。而現在,就不用再依賴那個不知道會不會出現的學長或是很厲害的人來教你了,這本書就是你的武功心法。

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它雖是教學書,卻連帶介紹了西洋知名樂團的小歷史和延伸聆聽的曲目,就像是整理好給你的小百科,就連這些樂團名人的小插圖都神似地深得我心,有時看了讓人會心一笑。甚至,作者還把搖滾樂團裡選擇不同樂器的人,也就是不同樂手的性格分析都寫了出來(有興趣的人不妨來做一下測驗)。

於是當初拿到這本書的我,就不由自主地,決定去說服總編讓我出版,因此在自己眾多編輯的書裡,這真的是一本任性的選書,也算是小小圓了自己一點點的吉他夢。但無奈自己還是沒有那種天生的音感和才氣,又沒有耐性勤練,所以彈吉他玩音樂終究只是一個夢,現在僅能追一追自己喜歡的團,讓音樂細胞和熱血沸騰一下。不過做這本書還有個小福利,那就是借此機會,去邀請自己喜愛的吉他手來推薦,所以最後要感謝四分衛的虎神(鄭峰昇)、刺客和猴子飛行員的楊聲錚、脫拉庫的國璽,還有圖騰樂團的阿新,願意幫忙推薦本書。

還有,我運氣很好的正好找到懂音樂的法文譯者蘇威任來翻譯這本書,他還很仔細的發現原文和排版的一些小錯誤,因此能讓中文譯本更加完美。真的很感謝!

Anchor 19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在氣球爆破的邊緣──讀瀨戶內寂聽的《夏之殘戀》

 

看著氣球緩慢地吹入氣體而漸漸膨脹時,會有什麼樣的感覺?那種在極度緊繃的爆破邊緣、在隨時都有可能炸裂的壓力下,要承受著以毫秒計算的爆發可能性,但你永遠不知道,究竟會在那一刻爆開來。

 

會出版瀨戶內寂聽的《夏之殘戀》,一開始是在「有河book」書店老闆詹老大的臉書上看到「熊切和嘉」這個關鍵字,而不是「瀨戶內寂聽」。因為多年前曾看過他的第一部電影作品《鬼畜大宴會》,那種直接的暴力、赤裸裸而令人極度驚駭,即使這麼多年過去,依然映象鮮明深刻。但這次詹老大介紹的熊切和嘉最新作品《夏之殘戀》,卻似乎完全不是那個我所以為的熊切和嘉,不過還是引發了我的興趣。

 

先把電影看完之後,仍不免把《夏之殘戀》和熊切和嘉的舊作《鬼畜》做比較,因為落差感實在太大,但不是那種對導演功力的失望落差,而是風格上的差異,讓我感嘆他的厲害,轉換之間不見斧鑿和牽強。如果《鬼畜》是一種外爆狂放的形式,那麼《夏》片就是一種悶熱持續延燒的內爆狀態。從女主角知子的外遇不倫、一個情人換過一個情人的慾望延燒,到後來呈現相對穩定的四角戀狀態時,氣球就一直在慢慢地吹脹之中,我們一直在等著它爆開。所以這其實還是熊切和嘉,只是隱去了他第一部片的年輕生澀與狂烈張揚,成為穩重內斂的敘事模式,但那種暗流般的陰影依舊揮之不去,即便畫面如此美麗動人,隨時可能的內爆狀態都依舊讓人坐立不安。

 

像是有一幕,知子從俄羅斯旅行回來,兩個情人慎吾和涼太同時到碼頭接她。在等待過海關時,知子撇開為她排隊的慎吾,去找躲到一旁抽煙的涼太撒驕,說要吃水蜜桃。最後知子沒吃完涼太買給她的桃子,隨手將吃剩的果肉扔在地上,那顆甜嫩多汁的蜜桃,於是爬滿了螞蟻。這一幕對三人戀情的明示和暗示畫面,甜膩之下暗藏的麻癢感,令人起雞皮疙瘩。

 

這於是讓我更好奇想看原著了。瀨戶內寂聽在日本是很有名的比丘尼,也是公眾人物,知名小說家之外,她還是佛教天台宗的大僧正,講經說法且著作等身,2006年還獲得日本文化勳章,隨便Google一下便可得知。《夏》片的故事是出自她前半生的真實傳記,也可說是她的私小說,只差在女主角的職業不同。她本身是作家,但書中的知子則是從事染色工作(另外一提,宮澤理惠也曾在《女人一代記》電視劇中飾演過她,角色職業就回歸到作家本身)。看到瀨戶內寂聽的名氣如此之大,台灣卻一直無人出版過她的任何著作,心裡不免覺得奇怪,且也暗暗覺得想簽到中文授權是否不妙,對方會不會不理我這個小出版社呢?不過還好,一切都是我多想,算是順利簽下版權,終於有機會一睹原作。

 

原作的文字充滿畫面,腦海隨著字句勾勒出那些場景。像是下面這段,讀畢之後一直讓我印象鮮明:

 

牧子像在防蟲晾曬似的,用一整天的時間把那些和服掛在家中,眷戀不捨。昏暗的中式屋子裡,有著亞字型的櫺子窗,乍然色彩斑斕,絲絹在光線輝映下,鮮艷地搖曳著。那是一幅異樣的華麗光景。就連還是嬰孩的理惠都興奮地放聲大叫,在和服的帷幕下爬來爬去。

 

而電影則可說相當貼近原作的故事,但有其獨特的影像敘事和銓釋,兩者都很值得一看,可以互補不同角度和層面。且原作最後另有一篇,補足了我們對知子拋夫棄子投奔愛人後,那個我們難以忽視的疑問:身為母親的知子,對於拋下稚齡的女兒是否有遺憾、後悔與內疚?但這裡就不爆雷,以免大家讀原作時掃興。

 

但故事還是以知子的情事為主軸。知子、慎吾與涼太,表面上乍看是三角戀,可是由於敘事中心是知子這個第三者,所以其實還應該加入慎吾的原配,而是四角戀才是。但慎吾的妻子不論在電影或原著中,都像個隱形人,存在感不高,似乎也一直暗暗默許了慎吾和知子的來往,所以慎吾規律地來往於兩個「家」之間,兩造相安無事,讓這段感情像洩氣的氣球,所以不曾處於爆炸的危機。而涼太這位知子前任情人的出現,以及知子選擇與他舊情復燃,有點像是故意點燃了熄滅的引線,想要讓這個氣球繼續充氣下去,看看能否引爆出什麼結果。

 

這讓我聯想到詩人顧城的激流島悲劇,他既愛妻子謝燁,也愛情人英兒,在兩人之間無法抉擇。即使謝燁默許三人的這段關係,但由於實在太過痛苦,謝燁趁夫妻倆即將受邀去德國這段時間,要英兒趁機離開,她對英兒說:「這是我們唯一的一次機會了,找一個機會走掉,否則的話我們誰也活不下去。」但英兒的離開仍讓顧城崩潰,最後當謝燁也想離開的那一天,顧城殺妻後自盡。氣球終究爆開,成為至今令人唏噓的慘劇。

 

雖然知子的同居戀人慎吾在她提出要離開時,曾鬧著說要知子和他一同殉情自殺,但這潛伏吹脹的氣球卻不如我們一般所想,淒美絢爛的爆開了。相反的,就像瀨戶內寂聽在現實生活中,毅然決然的出家一樣,她決絕地斬斷世間所有的愛戀。不過這段故事已在小說之外,屬於她的後半生,在宮澤理惠詮釋的戲中可以看到。這段虛實之間交錯難解的情愛糾纏,就像複雜難解的人生,誰也不知道自己耽溺的愛戀,是否會在哪一次臨近爆發點。

 

瀨戶內寂聽的人生和她的小說,對這種情愛的耽溺描述,可說是相當忠實誠懇,但面對衛道人士,她還是曾被嫌棄的稱作「子宮作家」。即使是我們一般人,就算嘴上不說,心裡也總是不齒第三者、不屑那些不倫之戀,可是對這種既想又不敢的關係,卻又抱持著窺視的態度,於是那些小三們的故事,無論在現實還是戲劇裡,永遠都是茶餘飯後八卦的話題。而瀨戶內寂聽的真實描述,就成了窺看的窗口,如日本作家竹西寬子評論《夏之殘戀》一書所寫:「這段難解的四角習題,是不曾在良知世界中登場的地獄風景,忽明忽暗,陰暗的熱氣甚至擾亂讀者的呼吸,讀畢,只覺一股乾燥的微風。」

Anchor 18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責任編輯/可樂

關於人文經典書的閱讀

 

台師大最近對高中生開出的人文經典書單一事,引發了各界的爭論。

 

與其討論書單的難易度,不如這麼想:閱讀是非常個人化的行為,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所以每個人會感興趣的書、會選擇的書、好奇的書、有感觸的書、讀得懂的書、能理解的書、對自己深有影響的書、想深入討論的書......,可能都相當不同。

 

也許某人覺得有難度的書、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對另一個人卻深有感觸和領會。又或是某人在某個階段讀不懂的書,到了另一個階段或年齡,就突然領悟了其中的道理和意義。某些在自己人生經驗從來不曾碰到的觀點和角度,也能在閱讀之中讓人恍然發覺,原來還有這麼多不同的想法和思考。

 

因此,這些經典書只不過是歷經時間的考驗和淘選後,通常被大家公認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在滿坑滿谷的各式書籍中,若要從中勉強推薦並列出一些書單,這些書就像是指標性作品,大概都是極易上榜的常客。

 

當然這些作品可能並不太好讀,有一定的文字難度、有一些背景知識需要先理解,或有時候要透過其他人的導讀,才比較容易進入。但誰說一定要有這樣的前題,才能去閱讀呢?

 

以敝人的個人經驗,那些被冠以很難、但久聞大名的經典書,當自己終於提起勇氣閱讀下去後,才發現有一些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即使是有些需查詢的歷史背景和專有名詞,但這都不是太困難的地方,畢竟網路時代都很容易解決。若要說這些書的難度,應該說是不易一口氣讀完,總是得要停下來思考和咀嚼那些句子或段落,所以進度很慢,成就感很低,這也許就是被說「難」的原因之一(當然真的有很難讀懂的書或地方,在此就先不論,因為這些地方可能連專家都會叫難)。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書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易筋經》之類的打底書(但絕不是《葵花寶典》的速成書),也許還是有些不能讀懂之處(你會第一次練功就馬上練成嗎?),但基礎打底之後,你會慢慢發現自己閱讀的功力大增,讀起其他書籍起來,會感覺更容易、更快速、更易理解。

 

所以也無須執著書單內容了,如最前面所述,由於每人經歷和感受不同,不同領域的人、不同的老師、不同角度切入的閱讀,若要開出一張適合給學生的書單,一定都會不同。

 

與其去爭執經典書單是哪些書、難不難,這其實都不是太重要。每個人都可以開出自己的書單,推薦給需要的人。甚至,自己才是為自己開書單的最好老師,因為自己需要閱讀什麼?自己渴求什麼知識?需要從書中找到什麼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真正重要的是親身去閱讀,別忘了閱讀是個人的事、很私密的活動,從閱讀中得到了什麼,真的只有自己才能知道、才能明白。

既然我們是出版社,暖暖書屋也有自己推薦的經典書單,後續還會陸續出版,包括韋伯、薛丁格、穆勒等。若怕經典太難不容易進入嗎?我們也有一本簡單的入門書喔:

 

入門書:

改變世界的10本書》/池上彰著、游韻馨譯
 

政治學經典:

君主論》/馬基維利著、呂健忠譯
 

經濟學經典:

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著;李中文譯

 

有關經典書爭議的相關連結:

 

史上最難書單 引爆論戰

 

台師大「經典七十‧人文閱讀」計畫助理的說明或澄清

 

顏厥安:閱讀經典,何樂不為

 

張君玫:書單爭議,誰的「西方經典」?

Anchor 17
說書人

責任編輯/阿酸

全能改造王可以來改造一下我們家嗎?--《我和建築師一起蓋了一棟歪斜的家》/橋本愛子、永井大介 著

 

不曉得大家對於日本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的印象是怎麼樣的?

 

記得每次看到節目都捨不得轉台,一個小時中,跟著主持人一起看著原本不敷使用的家,搖身一變成為夢想的家居。眼睛盯著鏡頭,跟著驚喜不已的屋主們從玄關到客廳,從房間到廚房等等,改造前的以及改造後的比較圖。

 

這時我一定會不由自主說:「全能改造王可以來改造一下我們家嗎?」搭配著哀嘆的語氣。而且不只是《全能住宅改造王》,往後有類似改造主題的節目也不錯過。也許正是因為大家都有同感,所以XX衛視才可以重播這麼多年?!

 

在編輯《我和建築師一起蓋了一棟歪斜的家》的過程中,小編一步步的被裡面靈魂人物:Atelier Bow-wow建築事務所的兩位建築師--貝島桃代和塚本由晴的魅力所吸引。書出版後,小編也順理成章的被收服變成粉絲!

 

結果書甫一上市,就聽到這兩位建築師來台灣演講的消息,身為粉絲怎麼會有不去的道理呢!其實一直都很好奇兩位建築師真實的樣子會是?看了《我和建築師一起蓋了一棟歪斜的家》真的會更加好奇,只能說作者橋本愛子把塚本老師和貝島老師的某種特質發揮最大值阿(詳情請看書!!!),實際上兩位真的是拘謹又溫和的建築師阿~

 

在聽完Atelier Bow-Wow建築事務所的兩位建築師──貝島桃代和塚本由晴接受台灣TOTO和台灣YKK的邀請,來台北以「建築のふるまい学 Architectural Behaviorology」為題舉辦的講座後,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全能住宅改造王》這個節目了。

 

從塚本老師行遍七十多個國家研究窗戶的成果分享開始,貝島老師受北本市市長委託為當地車站前廣場做的改造,甚至是為了三一一大地震而參與「archiaid」組織重建牡鹿、南相馬等地。可以看出他們對於建築的鑽研、謙虛,以及不斷思考之於人的意義。

 

塚本老師的窗戶研究非常有趣,一個家不能少了窗戶,但是對於窗戶的設置,開口朝哪個方向?多大?等等我們都不曾懷疑,也很質疑窗戶到底有何值得研究的地方。但是透過塚本老師的研究,原來根據人們的使用,窗戶是可以有很多功能的。

 

比如說一個餐廳,師傅在窗邊桿麵糰,窗外的路人便可以透過這個窗戶觀看。在此的窗戶不只有採光的功能還有展示的效用;而移到另一個在義大利的餐廳,窗戶可以像門一樣,開的又大又深,直接連接陽台,六人座的位置擺在這裡,部分暴露在室外,用餐時可以感受陣陣海風,抬頭一看也可以看到精美的樓房層層堆疊。在此窗戶不僅擁有一般的意義,也可以成為室內外連接的媒介。更多詳細的觀察也可以參考臉譜出版社出版的《窗,光與風與人的對話》的這本書。

 

視角延伸到公共空間,一個逐漸沒落的衛星城市,車站前的廣場本來設置給在此搭車往東京的上班族停車的空間,但隨著當年的上班族都已經退休,而年輕人紛紛搬離。市長便委託Atelier bow-wow設計,讓站前廣場配合居民的生活習慣而改變,更進一步增進大家使用的頻率。

 

貝島老師的團隊遂舉辦一系列的活動深入當地分析,在廣場辦活動鼓勵當地民眾透過畫作來分享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廣場;成立一個類似居民活動中心的地方,廣邀教授、年輕人一起集思廣益。不僅是單純的改造車站前廣場,也和當地人一起構思如何振興城市。

 

貝島老師甚至提到,因為整個廣場要做成日本從未有過的三角形狀,他們甚至籌辦了兩次的試營,請公車、計程車以及小客車實際行駛,來考驗這樣的設置是否實用,因而說服了當地的居民。

 

建築設計的範疇,不僅是房屋內的基礎擺設,也可以延伸至一個廣場,更甚至是一個城市的規劃。

 

三一 一大地震震垮了西部沿海的許多城市,這些城鎮都等待著復興。於是,一群建築師聚集組成一個叫「archiaid」的組織,企圖用自己所長來幫助加速振興當地。其實滿可惜的這部分沒有聽到更詳細的分享,只能分享幾個很有趣的地方給大家。

 

像是塚本老師在某個城市規劃興建房屋時,發現使用當地的木材(當地居民為了日後建築使用,在市鎮旁種植了森林),竟然比從國外引進木材還要昂貴。但是老師為了堅持使用當地的木材,而選擇一種傳統工法「板倉」來建造房屋。

 

還有另一個相當特別的是,因為建築師們(在日本也一樣)害怕公部門的重建沒有整體性的規劃,所以特別印製了手冊,詳細的介紹各個需要使用到的建造步驟,可見他們的細心。據說這也是參考美國卡崔娜颱風之後,當地建築師為了振興城市的作法。

 

演講結束之後,因為時間的關係,主持人代替大家問了一個問題來做整場演講的總結。問題大概是問:「兩位建築師的建築觀是什麼?」

 

此時我後面的幾位觀眾很大聲的說「他不是說過了嗎?他整場都在說這件事啊!」回頭想想整場演講,雖然兩位老師各自分享不同的案例,乍聽之下似乎是彼此分離的。但是他們不斷強調的是「建築要為了居住在此的人們而設計」設計建築之前,永遠都要先思考人們的使用習慣。

 

我想,這也是《全能住宅改造王》引人入勝的地方吧,一個為我們著想、站在我們立場思考的建築設計。

 

如果大家對這場演講「建築のふるまい学Architectural Behaviorology」有興趣,也可以等日後在官網上主辦單位會再放上整段演講的影片。

 

如果等不及,其實除了我們家這本《我和建築師一起蓋了一棟歪斜的家》,台灣目前也有好幾本有關Atelier Bow-Wow的中文著作可以閱讀,推薦大家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Anchor 16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依賴數位媒體,你的大腦真的還有在思考嗎?--《數位癡呆症》/曼福瑞德.施彼策 著

 

什麼是「數位癡呆症」?在談形成的原因之前,我想直接先說結論:數位媒體其實對學習有害,特別是那些大腦正在發育中的孩子,那些宣稱方便有效的各種數位光碟、線上教學或是聲稱可以擴展你交友圈的社群網站,都無法達到真正的功效。

 

正如作者施彼策在書中一開始就自嘲的說他寫出這本書將會面對多大的攻擊,包括所有數位媒體的擁抱者、支持者、相關媒體的軟硬體製造業者,以及所有需要這些廠商來提供廣告經費、贊助和政治獻金的傳媒業者、學者、政治人物、政黨等等,都不會對這本書有好臉色看。施彼策甚至直接在書中寫了一段內容,標題就是:「這本書會有什麼下場」。

 

但當然,他絕不是毫無依據的憑空而論,施彼策是德國極為知名的腦神經學家,他是從各種腦科學的論據和實證研究中,證實了未經「深度處理」的學習,或是沒有使用的大腦,腦神經元的發展訓練不足(也可以說是淺薄化),當然就記不住東西。講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用電腦或手機來打字和選字,結果當真正要拿起筆來寫字時,是不是就常常記不起來某個字要怎麼寫?又或者是開車的路線,只要開過就會很自然的記下來或至少有些記憶,但現在因為依賴GPS導航,一旦沒有導航時,是不是就開始手足無措、失去方向感了呢?大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尚在成長發育且像海綿般吸收學習中的大腦。教室使用電子化的白板好像有點道理,確實非常方便、容易查詢、大家都可以一起連線,可是你知道要經過真正手眼動作協調練習這種複雜的「深度處理」過程,孩子才會真正記下一個字母、拼音或單字嗎?滑鼠很方便,但就只是點擊或移動而已,這對大腦來說是一種很「淺薄」的處理,無助於學習的深度,真正靠手實際寫下的某個字,線條的書寫過程、字的筆劃順序、筆觸和力道,甚至老師教學時臉部的細膩表情、音調和手勢,這種種加起來,才能在大腦中加深印象,這才是深度處理並能記憶深刻。

 

網路更不用說還有誘惑太多、容易分心、以及過多虛假錯誤的資訊、暱名的霸凌、謊言、詐騙,更有暴力遊戲和色情等等問題,當越年輕的大腦越沒有經過深度訓練並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越容易缺乏判斷和思考能力,等到年老時也會退化的更快。這就像是肌肉的訓練,越是經過高度訓練的身體,即使退化也是從比較強的高度開始走下坡,退化後仍能保持一定水準。但我們現在過度神化而毫無批判懷疑的全面接受數位化的學習環境,甚至養成依賴成癮的情況,作者認為這無疑是早期菸酒等產業的複製,在商業行為的推動下,讓我們還未對數位媒體真正了解前,就先把我們的後代提早推入一個危險的境地。

 

數位媒體就像菸酒一樣有成癮效果,而我們孩子的大腦就像面對糖果的誘惑一樣,尚未發展出自制力,而沒學會自制力的孩子,他的腦神經元沒有訓練出這種控制能力,很可能就再也學不會了。我們真的要只憑商人的廣告宣傳和舌燦蓮花,不顧科學的真實研究,就把孩子丟到螢幕前,讓數位產品來當褓姆和老師嗎?同樣的,即使成人也一樣,當我們每次想不起什麼事情就只會先想到Google時,我們也在放認自己的大腦神經元衰敗中,當未來癡呆症的病患數量成倍出現時,我們有想過要為此付出多大的社會成本嗎?

 

施彼策的書直接用紮實的科學數據說出了很多德國父母的疑慮,也引發了政府為廠商粉飾的御用學者軟弱無力或虛假的數據攻擊,即使是我們以為是社會最後良心的教會,也因為這其中龐大的商機和媒體形象關係等,大都只是像看著國王穿著新衣遊街一樣,不會出聲。因此,選擇數位教學或是習慣把孩子丟在電視或電腦前而偷懶的父母們,真的要好好想想了,你以為對孩子好的東西,其實並不見得如此。本書在德國引爆話題,但也狂銷25萬冊,至今仍在分類榜前十名上,數位媒體不是沒有它的好處,但過度依賴將不會是後代之福。

Anchor 14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書籍具有撼動世界的力量--《改變世界的10本書》/池上彰 著(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出版情報」)

 

可曾想過,我們身處的世界為什麼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嗎?

 

今年發生很多大事,國內有食安風暴、服貿爭議、貧富差距擴大、反核等問題,國外有伊斯蘭國越趨激烈的恐怖行動、伊波拉病毒的威脅、種族衝突,往前看還有金融海嘯、911事件、東西冷戰、經濟大蕭條、大屠殺、兩次世界大戰、工業革命……,今天這個世界的樣貌,正是經過這許許多多事件而一步步慢慢形構而成的。

 

今天大家普遍重視的問題,在過去卻不見得受到大家的重視,以環保來說,工業抬頭後,大家還不了解化學物質對環境的危害、食物鏈間有環環相扣的關係,而某種覺醒或事件的發生,總是有一個忽然引起共鳴的點,那就是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一書,今天種種對化學農藥或幅射污染的重視,都源自這本書的描述:「一股詭異的寂靜氣息壟罩著大自然,小鳥們都到哪去呢?……這個春天來了,卻寂靜無聲。」

 

在歷史上,某些書的洞見確實喚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甚至起而執行,隨之轉變或改寫了這個世界的模樣。以馬克思的《資本論》來說,二戰後東西兩大陣營的對抗,資本社會與共產社會的對立,就是最好的寫照。而今日世界,中東問題日益延燒,過去有賓拉登,現在有伊斯蘭國,但影響和啟蒙他們的《路標》一書,我們是否了解其背景與內容?最溫和的伊斯蘭教,因為文化隔闔之故,我們往往對《可蘭經》的教義所知甚少,相對於全世界信徒最多的《聖經》,宗教的力量其實皆不可忽視。甚至連影響生物學、遺傳學極為深遠的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都曾掀起美國宗教與科學的對立。

 

以色列建國,與二戰納粹的大屠殺有極大關聯,這其中還有一本極具關鍵作用的書《安妮的日記》,這位13歲的少女和一家人躲藏在密室中逃避納粹殺害而寫下的日記,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與同情,但我們卻很少知道,這本書在中東地區是毫不知名的。

 

2008年金融海嘯的效應不遠,仍令我們印象深刻,但踏上汲汲營營的資本主義路途,我們可知這和「新教」的教義相關?這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的分析。但經濟就像雙面刃,我們既要擔心不景氣,又要擔心分配不均。雷曼衝擊後,凱因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忽然又受到重視,被視為經濟不景氣的處方箋,政府增加公共事業的投資與降低利息的作法即源自本書,但當年卻被視為離經叛道。相對的,傅利曼《資本主義與自由》鼓吹的自由至上論,則可說是新自由主義的聖經,也是導致金融海嘯、嚴重貧富差距的因素之一。

 

從這10本書可以窺見世界的模樣,也可反過來說,是這10本書的觀點憾動和創造了我們的世界。選出這10本書的,就是作者池上彰,他是日本非常知名的媒體人,他主持的知識性節目,常令觀眾們受益不少,他可以用簡單而深入淺出的方式,把複雜的議題或世界局面解析給大家,所以廣受歡迎。甚至在日本各類的票選中,他也是榜上有名的常客,像是「擁有影響力的100名日本人」、「大家希望他能當總理的名人」、「日本人心中最理想的男性上司」等。也許我們啃不下三大卷的《資本論》和各種深奧的經濟學名詞,也或許我們弄不懂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背景,但沒有關係,池上彰都可以用最淺顯的解說,讓你一次弄懂這10本書的內容。

Anchor 13
說書人

編者/黃健敏

另類的回憶錄--《漢寶德:境象風雲.寫藝人生》/漢寶德著、黃健敏主編(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出版情報」)

 

一九六年東海建築創系,系主任陳其寬引進了基本設計課程作為新鮮人的入門,這個師承「包浩斯─哈佛」的課程,相較於仍以圖學為基礎的老牌成大建築系,不啻是台灣建築教育的一大突破,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儼然與世界接軌了!漢寶德在台南工學院建築工程系,初階學習還是布雜傳統,從他當年的習作就是佐證。

 

一九六一學年漢寶德以講師身分在東海建築任教,開設西洋建築史的課程,一九六二學年增授建築設計與中國建築史。當年度的基本設計課程由胡宏述接手。就建築設計教學的體驗,他撰寫了〈談建築系二年級設計教學〉一文,發表於《百葉窗》第四卷第一期,該文後收錄於建築的精神向度(境與象出版社,一九七一年六月)。一九六七年漢寶德留學歸來,接替胡兆輝出任第三屆東海建築系主任,除了設計課之外,還講授進代建築史;同時與經濟系、社會系、政治系合作,規劃了都市計劃課程,將建築跨領域至環境設計。對於較建築尺度更大的都市,早在求學時期他已關切有興趣,大學畢業論文就翻譯了被譽為美國建築評論之父劉易士.孟福(Lewis Mumford, 1895-1990)的《都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 1938)的末兩章。

 

重回大度山,教學的同時創辦《境與象》雜誌,塑造了東海建築的黃金時代,也為台灣建築暨建築教育開啟漢寶德的風雲年代。七年代初,由於負責板橋林家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漢先生以學術暨科學的態度從事,從此為台灣的古蹟維護創造典範。繼而負責彰化孔廟的調查與修復,研究古蹟的心得,為早年幾何型的建築設計開拓新境。循著歷史性的地域主義,將傳統建築的語彙納入設計,從一九八年彰化縣立文化中心以降,至二○○五年慈航堂,有系列性的成果。戰後台灣的情勢,使得政府力圖以國族主義的大傳統鞏固政權,在建築層面莫不以大屋頂的形式呈現,至一九八○年中正紀念堂落成方歇。在此之前,關切建築現代化的知識人士或撰文批判,或透過作品宣揚。漢寶德未曾缺席,從《建築》雙月刊雜誌至《境與象》雜誌都有相關文章,對建築本土意識的建立有深遠之影響。而救國團系列建築作品,正反映了漢先生的心路歷程,感念救國團主任宋時選所給予的機會,使得理念能夠實踐,二○○六年獲國家文藝獎建築獎,漢先生特邀請宋時選為頒獎人,突顯建築家與業主之間的深厚情誼。

 

漢寶德的精彩人生,當然不侷限於建築界,《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一年八月)一書為歷史留下珍貴的記錄。然而閱畢全書,有淺嘗即止之嘆。二一二年回憶錄增訂,添加了兩章。因為曾為漢先生編過多本書之經驗,當時我就構思匯編漢先生自撰的文章,他人的訪談等等,成為另類的回憶錄,進一步地詮釋《築人間:漢寶德回憶錄》的諸般事蹟,以表彰傳主的貢獻與影響。

 

第十屆國家文藝獎建築獎頒予漢寶德,獲獎的理由是:

 

漢寶德先生之建築創作貢獻卓著,他對城市及居住環境的社會、經濟、政治層面及其文化內涵均有獨到的見解。漢先生數十年來持續建築創作、建築教育、建築著作、文化評述,乃至藝術教育等,他的思想、著作、人品、藝術修養各方面均具標竿性,對廣大民眾及年輕學子有深遠的影響力。

 

漢先生在諸多領域的豐功偉業,委實難以周全的涵蓋。本書內容謹以東海建築為始,止於宗教博物館,旁涉作品與著作。初稿甚多,如今是刪除四分之一內容的結果。不過初稿就未將古蹟保存與美感教育兩項輯入,古蹟保存部份,我另編輯了兩本專書﹕《建築、歷史、文化:漢寶德論傳統建築》(暖暖書屋,二一三年八月)與《倚窗細吟建築》(藝術家出版社,二○一四年九月),可供參考輔閱。美感教育部份,自二○○八年擔任文建會生活美學推動委員會召集人,至二一三年教育部主導「視覺形式美感教育實踐計畫」,出任核心規劃小組召集人,前段的成效在增訂版的《築人間》第十五章〈美感人生〉已略有所記述,並且漢先生就此主題業已撰著《談美》(聯經出版社,二○○七年一月)等四本書,深信還會有相關的著作問世,這尚是進行式,所以暫不將此主題納入。

 

這本另類的回憶錄,透過傳主的生平事蹟,寄望漢先生的理想能被更多人瞭解,他的理想能由更多人同心協力達成、深化!

Anchor 1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如水一般平凡無奇中的大學問--《這是水》/大衛.福斯特.華萊士著(本文同時刊登於「博客來Book Post」)

 

每年都有莘莘學子從學校畢業,每逢畢業典禮就會邀請名人演講,為學生提供建議和方向。但在這麼多的演講中,有多少演講會被人記得,並且被不斷地流傳分享?

 

賈伯斯的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一例,這是出自他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演講,不斷被傳頌引用。但除了賈伯斯之外,同年還有另一場畢業演講,也在網路上默默流傳並且漸漸發酵,這就是華萊士在肯陽大學(Kenyon College)的演講內容:《這是水》。

 

相比於賈伯斯的高人氣和備受矚目,華萊士的這場演講起初真的只是默默無聞,但他的演講錄音檔,卻在朋友私下之間透過網路和電子郵件不斷傳送,引發聽者廣大的認同和迴響,最後,更被網友們列入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畢業典禮演講之一。

 

當然,華萊士本身也非無名之輩,他的來頭也不小,只是中文世界尚未引進他的作品,對他較不熟悉。他25歲就在美國文壇成名,30歲出版的長篇小說《無盡嘲諷》,《時代雜誌》評選為1923年以來的百大英語小說之一。他的作品極有個性,實驗性強,對現代生活沉悶重覆且單調的描述,有深沉的反諷和思考。《這是水》所談的內容,其實也落在這個他不斷探索的主題上。

 

他告訴學生,這是不曾有人在畢業演講提及的、他們即將要面對的成年人真實生活,一種「日復一日」而平淡無奇、無處不在又十分重要的日常課題。他用一個小故事來比喻:「兩尾青春年少的魚兒,肩並肩地游著,遇到一尾年長的魚。年長的魚向他們打招呼,問候道:『早安啊,孩子們。水怎麼樣啊?』。兩尾年輕的魚兒繼續往前游了一會,其中一尾終於忍不住問道:『水到底是什麼東西啊?』」。

 

正是這種如水一般平淡而又重要到無可取代的比喻,透出了那難以被我們察覺留意並加以討論的核心問題。現代人每天面對無以名狀的倦怠、例行公事和微小挫折,背後實則帶有排山倒海般的生存壓力,在這種處境下,我們往往被生活折磨的渾渾噩噩且人云亦云,再也提不起力氣去有意識的思考,只能本能的運用我們最原始的設定值,也就是「自我中心」的需求,來對外界做出反應。但這樣的「個人」原始設定,卻是與我們生活的「社會」背道而馳。正因為社會不單只是個人,所以要如何不陷入無休止的競逐爭利,因而過著去踩踏他人或壓垮自己的煎熬生活,就是華萊士要提醒我們的:「日復一日成熟地過著有自覺的生活,困難得難以想像。」

 

這也是華萊士認為教育的核心意義:「教育的真正價值,和成績、學位完全無關,只和自覺有關,自覺於什麼是真實及重要的,它隱藏在我們周遭平凡無奇的景象之中」、「文理教育中所謂的『教導我如何思考』究竟意指什麼:是對於自己和自己所深信不疑的事物,不那麼傲慢自負,還要具備一些『批判意識』」。他的講詞,已不單是給畢業生,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反思,若我們無法學習和思考真正重要之事,也不能或不願意去鍛鍊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將會被生活徹底擊垮。

 

全書因改自講詞,字數雖不多,卻處處都有可一再玩味和深思的語句與段落,反覆咀嚼而不厭。可惜的是,2008年,46歲的華萊士因憂鬱症的折磨而上吊自殺,身後留下的作品《蒼白帝王》,入圍了2012年的普利茲獎。他的演講錄音,2013年還被一家工作室截取部份,製成一段影片上傳到YouTube,短短一星期內就有四百萬人點閱。不過這家公司似乎事先未取得授權,所以影片後來被YouTube撤下,但網路搜尋仍不難找到,可見影片受歡迎的程度。

Anchor 2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建築老頑童詼諧逗趣的「平凡建築學」--《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藤森照信著(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出版情報」)

 

「佛頭著糞」,這是一句比喻美好事物被玷污的成語。

 

不過我卻無法想像這樣的畫面,總覺得菩薩坐在莊嚴的大殿上,在高聳的屋宇籠罩之下,不太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

 

但看了老頑童藤森教授的文字描述,我就不禁噗嗤一聲笑了出來,這段話是出自他對天花板存在的疑問:為什麼有天花板?如果沒有會怎麼樣呢?

 

「佛像的上面,有好幾根巨大的橫梁重疊交錯,它們上面逐漸囤積塵土。在梁的上方,厚厚鋪著的茅草,層層疊疊,作為床鋪似乎再好不過了,因此各式各樣的蟲子住進裡面去,糞和脫皮後的殼則往下掉落。然後追捕這些蟲的老鼠進入,在梁與茅草銜接的附近鑿洞,設置巢穴。對老鼠而言橫梁是道路,於是和狗一樣在路旁排泄。更進一步,追捕老鼠的蛇闖入,從茅草上開孔把頭伸進來追捕牠們。……各種昆蟲、老鼠、蛇所組成的生態系統,於屋頂內部成形,因為生態的關係,蛇追老鼠,一邊將梁上道路的糞與塵土撥向左右兩邊,一邊蛇行前進,而老鼠踢散著灰塵與糞,到處逃竄。」

 

於是就真相大白的破案了。這麼熱鬧的生態系統,排泄物從佛頭上落下,也就完全可以想像。為了避免大不敬,天花板就這樣出現了。

 

我們每日生活於其中的住宅,構成它的各種要件,其實都不是憑空出現的,總有一些來由、演變和文化習慣等因素。對身為建築師的藤森教授來說,去追問這些建築基本元素最原始存在的理由,也就是回到人類對住宅最基本的需求上,所以藤森教授的建築作品風格才能如此質樸而帶著童趣吧。

 

而他筆下的思考文字,則帶有豐富的畫面,又是如此的詼諧逗趣,例如:「如果有個民族,頭頂長草,四處遊走,一定變成大笑話,然而事實上,日本民家便做著類似的事情」,又或是「棉被這種東西,我想,在家中算是一件有點奇怪的存在物。它與衣服及餐具不同,一人固定好一條,而且偶爾還一起放在外面,暴露在眾人眼前。某個晴朗星期日的午後,在住宅地散步,放眼望去,大部分家屋的二樓陽台上,父親的棉被、母親的棉被、姊姊的棉被、哥哥的棉被,感情良好地並列在一起,做著日光浴。在家裡的物品中,具有團聚家族能力的,唯有棉被。」

 

我們不必有什麼專業的建築知識,都可以體會和理解他對建築最平凡入門的解說,因為這也是我們日常的生活經驗。經他這麼一說,不僅是他自己在追索的過程中恍然大悟,我們在閱讀時,也同樣整個茅塞頓開啊!

Anchor 3
說書人

作者/小歐

靈魂的流轉──關於《9個故事》/小歐著(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出版情報」)

 

2005年底,爺爺因為食道癌住院中。一個星期天的午後,我和家人到南部他住的醫院去看他,這大概是我那十多年來少數看到他本人的場合,那時他病得很重,插著鼻胃管,連說話都很吃力。

 

在回程的車上,我開始想著過往和他之間的故事,但從小到大,我和他其實並不親密,所以可以回憶的事,其實很平淡;可是在想著他的時候,我感覺到在這些表面的回憶之下,還藏著一塊神祕的東西。

 

2006年1月,他真的走了。而之前我感受到的那塊隱藏在回憶之下的神祕力量開始積極地竄動,好像是要我把它掀起來的樣子。於是在一個因緣巧合之下,我花了三個星期的時間,藉著為爺爺書寫,而掀開這隱藏在我內心裡一直想被說出來的故事。

 

這個故事當年寫好時,因為有朋友的介紹而被送到一家台灣的出版社及一家大陸的出版社被審閱,台灣的出版社就像編輯同業們常接到新人稿件會感到無奈一般,可能是編輯很忙沒時間看、覺得新人不好做、此故事剛好沒打到收件的編輯本人等理由,於是就沒有消息了;然後大陸的那家出版社,編輯自己很喜歡,但是送去給上級審閱時,因為覺得不像純文學,而他們正想發展純文學書,所以也就沒有要出了。

 

但我當時的心情,也沒有很積極地在投稿,只是把它放在blog上,讓朋友可以看得到。沒想到有不少朋友把這個故事讀完了,並且不吝和我分享了他們的心得,甚至寫出一篇篇讀後感,這讓我很開心也很感動。各位知道,在這個時代有人願意閱讀,是多麼難能可貴的行動,且還是在blog上,字還不是很大,而故事的內容可能還有點怪力亂神,但朋友們讀完了不只會來和我分享心情,並把這個故事推薦給其他人,雖然所有的過程沒有產生任何具體物質,但對我來說是無比真實的回饋,點滴在心。

 

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編輯,那時編輯室只有三個人,除了我之外,還有豪哥和歐陽,大家感情很好,每天都要一起去吃午餐。我離開之後,也一直有聯絡,而在這個故事完成後,歐陽也讀了,並且也讀了我之後寫的《小跳舞人》和《轉》,偶而我們會聊一聊這些故事們,討論著如果世界真是這樣,那我們該如何生活,會怎麼被影響。

 

我那時在想,如果這些故事有可能被出版,我很想給喜歡這故事的編輯來做,這樣的話,不用為難沒有感情的編輯硬要給這本書下個定義,然後這本書的形象就得往那個定義靠攏。若是有感情的編輯,會早就知道它的長相,並且很容易就可以說服我。

 

而就在去年,豪哥和歐陽自己出來開出版社,少了以前在大公司裡的羈絆,我們因此可以來談談具體成書的可能。於是我們用一種隨興的姿態,把這個故事依照它在我們心目中的長相給做出來了。

 

很高興這個故事可以變身成書,我一直相信這個故事是有生命力的,它會自己去尋找它的朋友,而它在此時此刻成為了一本書,可能就是為了要讓你看到。

 

這本書在書店分類上,常被放到宗教命理方面的神祕學領域,但其實它並不是很難的東西,只是一個關於輪迴的故事,應該還蠻好讀的。對於死後的世界或是輪迴轉世的話題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來讀讀這個故事,我想它或許可以幫助各位更具體地想像那個世界的面貌。

Anchor 4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走訪人跡罕至的古建築瑰寶--《尋訪中國特殊古建築》/蔡良瑞著(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出版情報」)

 

此書來自一位台灣學者蔡良瑞歷經十年,走遍大陸各地,遍尋各種獨具特色的古建築所成。

 

作者於尋訪古建築的過程,發覺歷史悠久又保存良好的古建築已如鳳毛麟角,但仍有少數珍貴的遺跡仍倖存於世,作者因此費盡心思去發掘,書中約有三百張照片都是作者親自一一拍攝,其中許多珍貴的壁畫雕塑,因為保護的原因已經不再供人參觀或拍照,然作者均透過各種努力,讓這些文物得以完整的呈現於書中,同時,作者使用電腦三維繪圖加以繪製各種古建築的外觀、樑架結構,並且以不同年代的建築圖片加以分析比較,希望讓讀者能夠更容易深入的了解古文物。因此,要找到內存如此詳實,並且圖片如此豐富的古建築書實不多見。

 

其中深藏於山西太行山系的古寺群,相關的記載十分缺乏,從書中可看出作者深入山林,尋訪偏遠又特殊的古老建築,以金燈寺這座險峻的山寺為例,書中就留下對其深入的調研和記載,最難得的是作者還針對它做了完整的測繪和拍攝,甚至,為了一探墓塔被盜的情況,作者還親自爬入墓塔內部查看,這些生動又真實的第一手資料都是這本書獨具特色的地方。

 

對於各古寺的典藏,尤其是獨具藝術表現力的雕塑、壁畫、彩繪以及特殊的建築結構等等,書中都各別的加以詳細說明。書中收錄的各種經典之作,例如「露齒微笑菩薩、天下第一韋陀像、舌血經書、唐塔、元代壁畫、宋泥塑、金朝鐵人、五代壁畫、佛舍利」等等,無數深藏於古寺中的珍寶,作者都加以拍攝並以清晰的照片呈現於書中。

 

這些久為人所遺忘的古建築有些保存尚佳,然多已傾圮殘破、或是遭轉作他用、或是嚴重的遭盜取破壞而原貌不存。作者憂慮再過幾年這些古蹟恐怕將蕩然不存,因此急切的用他的相機拍攝、用皮尺丈量、用電腦繪圖,試圖留下最後歷史的見證。

 

為了便於讀者循跡參訪,文中將深山鄉野中的個案以衛星定位的方式加以標記,讀者只要一只導航器即可到達並一睹古文明的璀璨,作者用心細緻可見一斑。

 

除此以外,作者認為參訪古建築的過程是一種很珍貴的生活經驗,趿趿於途面對各種境遇的旅程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因此隨文記錄了些許的人文景觀、地理風貌,也成為本書的另一特色。

 

作者本身是一位建築系的教授,因此於文中不免對各種破壞盜竊、過度商業化等對古建築產生負面影響的現象深感痛心及憂慮,文中多處對此議題提出關切和探討,期望古建築的保護能得到更多人的重視,以利並益更多年輕學子有機會目睹珍貴的文化遺產,並為日後的建築文化做出更多的傳承及貢獻。

Anchor 5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韓國亮麗成長背後的憂鬱--《角力.韓國》/佐藤大介著(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出版情報」)

 

這十多年來,韓流的威力壓過了哈日風潮,連日本人都拜倒在韓國明星的魅力之下,追逐裴勇俊、少女時代、Super Junior等等韓國流行藝人。最近更是拜PSY大叔一曲《江南STYLE》的騎馬舞所賜,連歐美國家都紛紛捲入韓流橫掃的潮流裡,也讓大家注意到,原來「江南」是韓國首爾的精華地段和高級住宅區。而智慧型手機的亮眼成績,也讓三星一躍成了國際知名品牌。所謂亞洲四小龍的說法早就成了過去式,連日本人都要喊出「向韓國看齊」的口號。可是,除了我們熟知的光鮮耀眼藝人、三星或LG大型企業和高級的江南區之外,在亮麗成長的背後,我們對於韓國社會,其實所知甚少。

 

韓劇《秘密花園》裡,男主角玄彬稱自己是「社會的指導階級」、「專長是賺錢」,可以大手筆的為只能住在屋塔房的女主角,專程包機請美國導演來為她試鏡;《我的公主》裡,富可敵國的大韓集團會長,貫徹他個人的堅持,要找回失散的皇室唯一後嗣並恢復皇室。這種社會階級的天堂地獄之別,雖只是戲,但足以撼動國本的超級大企業,在戲裡卻一點也沒有違和感,因為跟現實的韓國也似乎相去不遠。財團在韓國,確實有呼風喚雨的本事,像三星這種數一數二的大企業,營業額高達韓國GDP的兩成,卻可以貫徹無工會的方針,還教育員工稱李健熙會長為「父親」。連政府都承認:「三星打一個噴嚏,韓國經濟全都會被吹垮」,令人不可思議。

 

我們看到的韓國經濟耀眼成績,都集中在幾個大企業上。但三百人以上的企業,在韓國只不過佔0.1%,其餘的99.9%都是中小企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薪資落差更一路擴大,根據2011年的統計,後者只剩下前者的63.2%。年輕人的情況更糟糕,台灣有22K,在韓國也有「88萬韓元世代」,相當於台幣2萬3千左右,就業率更只達到一半而已。所以為了競爭,從小就要開始極盡所能的拼命念書、補習,才能擠入好學校、擠進大企業,不然一生就算是完了。也因此,韓國選秀節目熱烈盛行,每個人都想從麻雀一躍成鳳凰。

 

競爭帶動的層面很廣,雖然韓國早在1974年就開辦高中免試升學,但絲毫沒有消減對菁英教育和明星學校的追求。不止就業,連戀愛都是一場「規格」之戰:學歷、留學、證照、職業、財產、家世、人脈、外表(整型是「長大成人的成年禮」),甚至住在哪裡都很重要。書中提到一位20多歲女孩的例子,她為了維持「江南女孩」的招牌,一直住在管理費就要月薪三分之一的高級公寓裡,更為了房租,向父母借了一億韓元(約266萬元台幣),住的卻是僅僅九坪大的套房。

 

競爭帶來的龐大壓力,更讓韓國的自殺率居高不下,追求第一名的同時,也追出了OECD成員國裡的「自殺率第一名」。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新聞傳來已故的自殺女星崔真實的前夫、知名的棒球投手趙成珉也自殺身亡的消息。在此之前,還有《冬季戀歌》的朴容夏、《屋塔房小貓》的鄭多彬等藝人,除此之外,還包括菁英、學生、軍人、老人……,自殺率逐年攀升。2010年OECD的統計,韓國每十萬人中有21.5人自殺,高於第二名匈牙利的21人,第三名日本的19.1人。作者點出,這是一個「生存大不易」的社會。

 

本書作者是駐韓的日本記者,在缺少較完整介紹韓國社會書籍的情況下,他的觀察為我們補充了所見不足的層面,因此我們引進了本書。但看完書稿後,心情是沉重的,在這個追求高度成長進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國家,究竟要讓一個社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韓國、日本、台灣,在社會結構上有某些類似之處,韓國社會的發展和情況,很值得台灣的借鏡與思考。

Anchor 6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活躍老化的生活--《人生60才開始的43個方法》/弘兼憲史著(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網頁之編輯推薦」)

 

台灣的人口老化速度非常快,以法國來說,老年人口比率從7%升到14%,需時115年,但台灣推估只需25年就會達到這個比率。至2012年底,台灣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率已達11.2%,甚至可能在2060年時就追上日本、韓國,成為全球老人比例最高的國家。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已經是我們不得不盡快面對的課題。

 

也許大家會覺得,這應該是政府的責任,公部門需要先設法在各項法規、福利、制度上做好設想,並安排配套措施,以因應即將到來的問題,對個人來說,我們「好像」很難對於這樣的趨勢走向使上什麼力。雖然公部門確實有責任要預先設想老年化社會問題,但其實我們個人也有能力先預做準備,除了退休金等經濟上的現實安排之外,心態上的調整其實相當重要。弘兼憲史在他知名漫畫作品《黃昏流星群》裡,就已在思考過往少有探討的黃昏之戀,在他自己也邁入65歲之際,他寫下本書,不但是對他自己的期許,也提醒了讀者們,即使年長也無須畫地自限,將生活侷限在兒孫輩之間,或是從工作上退休後就失去重心,少了自我、自信之外,也失去自我的光彩。

 

其實年長者依舊能過著多彩多姿的生活,理想的老年生活仍操之在己,本書即是著重談個人心態調整的作品,要如何達成不依賴、自立自律、對生活仍抱持著感動與期待,並積極面對病痛與死亡,更可以將年長者的智慧傳承下去,高齡者不見得必然是社會的負擔,而可以是令人敬重、魅力十足的。我們都會走向老化這個人生必然的旅程,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面對的一課。

Anchor 7
說書人

責任編輯/龐君豪

孔子他老人家的話真的要聽啦!--《角力.韓國》/佐藤大介著(本文同時刊登於「誠品站之讀家書評」)

 

當一個國家前百分之二十的高所得者擁有全國土地的百分之九十;當土地持有者之中,前百分之十的高所得者每戶平均持有的土地大約為三萬三千七百六十七平方公尺(約一萬零二百一十五坪)。另一方面,所得為倒數前百分之十者,持有面積則為每戶僅二十二平方公尺(約五.五坪);當一般大眾想買房子時,計算後得知必須先存錢二百年──如果你是這個國家的國民,你能怎麼辦?

 

當一個國家的政府明確宣告,在未來的十年左右,國家仍不可能實現公正;社會大眾在獲得機會方面的公正性偏低,不容易出現社會階層之間的移動(低所得者逆轉的可能性趨近於零)──如果你是這個國家的國民,你要怎麼辦?

 

當一個國家普遍接受勝利者擁有一切的「勝利者獨占」觀念;當這個社會不存在「敗部復活戰」,失敗者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如果你是這個國家的國民,你該怎麼辦?

 

我不知道其他人會怎麼辦,但如果是我,首先,我不太可能期望自己是全國前百分之二十的高所得者,所以看起來我永遠都不會擁有自己的一間小房子了吧;其次,我也沒有把握自己永遠都是勝利者,甚至一生中失敗的次數應該要遠多於成功的次數吧,所以我好像也不太可能獲得甚麼機會往上爬──這樣看來,如果我活在上述這樣的社會中,似乎就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認命的在勞苦窮困中過完人生,一是推翻這個社會現有結構。

 

因為我個人不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那麼賢哉,只是個偶爾想要吃點好吃的,一遂口腹之欲的俗人;不想總是擔心被房東趕,所以努力弄個自己的狗窩;不會奢望(偶爾幻想一下還是會啦)成為千萬大富翁,但至少能有點閒錢花花;自認不是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但是我不喜歡「永遠被迫只能當輸家的感覺」。所以我的選擇呼之欲出,我只能高喊「馬克思,雖然我不愛你,但我不得不擁抱你」──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站起來吧!

 

還好!真的還好!以上所述的社會狀況,都不是台灣,而是隔壁的韓國。看了這本《角力.韓國:只記得第一名的社會》,除了訝異韓國社會怎麼和我們知道得那麼不一樣,最大的感覺就是「阿彌陀佛!感謝主!我不是在韓國」。不過,緊跟著而來的想法就是台灣好像正在向韓國靠攏耶。

 

這本《角力.韓國》提到韓國外交通商部長長女疑似走後門而獲聘為外交通商部的約聘員工(還不是正式職員喔)。事件浮上檯面,社會大眾群情激憤。再看看最近國內引起極大爭議的勞健保局雇員可直接轉正職一事──這……這不是……唉……

 

親愛的國家領導人們,孔子老人家說過「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窮點沒關係,但是要有希望嘛。希望來自哪裡呢?孔子就跟你說了啊,要均等。甚麼是均等?就是公正公平啊,機會公正公平,每個人只要努力都有機會當贏家啊。長官,不要告訴我你沒唸過喔。孔子他老人家的話真的要聽啦。

 

再次強調一下,我只是個想要有點小錢、有個小房子、平常努力工作,偶爾偷個懶,貪點小便宜,罵個小髒話,雖然會幻想但也不會奢求太多的小老百姓。所以,麻煩長官務必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請不要剝奪我的這些「小確幸」。而且,長官,我怕血,我真的不想跟著馬克思拿起武裝站起來喔。如果長官你真的還有些不明白的,建議可以看一下這本《角力.韓國》啦。

Anchor 8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一本盛名滿天下,同時也惡名滿天下的奇書--《君主論》/馬基維利著、呂健忠譯(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網頁之編輯推薦」)

 

本書被喻為現實政治的聖經,留傳五個世紀而盛名不墜,更不斷被後人衍生為各種處世求生的哲思與法則,特別是商場或政治場域中的守則指南,也是領導管理者的必讀之書、統治藝術的最高引導原則。

 

但由於書中論及的統治之術,涉及了不符道德規範的手段和權詐之術,於是引發善惡兩極的爭論。即使馬基維利在整體論點上,其實普遍受到世人的誤解,因為他論述人性的自私和野心,是為了達到政治的共善,但也因此一方面有人大為讚譽,另方面有人大肆抨擊。甚至連馬基維利本人也被冠上「魔鬼般邪惡的人」之頭銜,莎士比亞稱他是「殘酷兇狠的馬基維利」。由於這樣的負面印象,即使君王領導者捧讀此書,並從本書中獲益和受到啟發,也不敢大聲張揚,以免沾上邪惡的色彩。

 

可是這本書仍然被歷代君王作為必備的案頭參考書,也是一般人瞭解世俗殘酷爭鬥法則的處世智慧和自保書,以其歷經幾百年且傳頌各國的事實來看,可見本書已通過歷久不衰的考驗,成了具有永恆價值和實用性的奇書。於是這本僅五萬餘字的小書,不斷被列入影響世界的經典鉅作之一,更排名在世界十大名著之列,甚至是前三大鉅著之首。馬基維利看透了權力和政治的本質,秉筆成書,影響了後代幾百年來的政治發展。

Anchor 9
說書人

責任編輯/龐君豪

《水滸傳》中「花糕也似好肥肉」是啥?--《水滸好漢不喝水》/林錚顗著(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出版情報」)

 

四年前的某天中午,跟合作多年的譯者林錚顗大哥一起用餐,不記得是為了甚麼目的而聚會。但是,事情總是在意外之下發生……

 

林錚顗大哥非常健談,又旅居美國及日本多年,見多識廣之餘,他觀察事物的角度也每每與人不同,常發人不曾想之處。所以每次與他聊天,總是充滿趣味與驚喜,外加一點點沮喪,為什麼我總是看不到林大哥所看到的有趣之處呢?

 

那天,林錚顗大哥提到他正在輔大旁聽一門課。我知道林大哥是台大歷史系畢業、日本東大歷史碩士,但畢竟離開學校已數十年,怎會起心動念又重回學校,旁聽的又是哪一門課呢?也就好奇地問了一句。就因為這好奇的一句,帶來了四年後的這本《水滸好漢不喝水》。

 

林大哥說他三不五時會重讀《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對書中某些字眼和句子特別感興趣,像是水滸好漢喝酒時常講的「打二角酒來」、「和尚可以喝素酒」、好漢常吃的「花糕也似好肥肉」。

 

一般人看了「打二角酒來」,要嘛直接無感看過去,要嘛就是約略知道「角」是古代的某種喝酒器具或是賣酒的單位。但是林大哥的脾性又發作了,他好奇於「角」這個東西到底長甚麼樣子、容量又是多少,所以他才去輔大旁聽「中國器物學」課程。在徹底掌握了相關知識後,他開始比較了水滸好漢中誰最會喝酒,並仔細地計算出書中好漢所喝的酒量超出正常人能吸收的胃納量太多,人類的身體根本無法負荷,由此證明此乃小說家的吹噓筆法。

 

聽著林大哥一邊舌燦蓮花地述說,一邊又拿著紙筆嚴肅地計算,頓時覺得這是在講我們常讀的《水滸傳》嗎?《水滸傳》不是應該要講的是宋江如何管理經營梁山泊、水滸眾好漢的性格特色又是如何如何嗎?怎麼會是談人體的生理構造呢?這簡直是──太有趣了。

 

秉著編輯該有的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精神,馬上向林大哥提出邀稿。但林大哥謙虛地說,他還有許多地方尚待研究查證,仍需一些時間,因此這件事也就此懸著下來。

 

直到今年五月,又是在一次聚餐場合,因著吃吃喝喝,林大哥再次提到他的研究,水滸好漢喝酒配菜中的「花糕也似好肥肉」,據他的考證,應是魯西黃牛的老祖宗,更論證給日本松阪牛聽音樂按摩的畜養方式純為噱頭。

 

所謂「天予不取謂之蠢」,這時不給壓力更待何時。當場哀怨地跟林大哥說我已經等了四年,夠久了。今年可出版否?也就在這樣的氛圍下,終於在今年年底趕出了這本《水滸好漢不喝水》。藉由林大哥的論述方式,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顯然要出書,就要和作者多吃吃喝喝。林大哥,甚麼時候我們來去吃那個「花糕也似好肥肉」?

Anchor 10
說書人

責任編輯/可樂

詮釋台灣經典平民巷弄文化--《台灣巷弄》/桑制庁著、桑德繪(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出版情報」)

 

小時候,巷弄內總有不時傳來的叫賣聲,像招魂般地把一群孩子召喚過去,小販有的腳踩三輪車,也有的用扁擔挑著攤子,不管是叭噗、豆花、麻糬、米茶、綿花糖還是爆米香,小販身邊隨時被一堆嘴饞的孩子包圍著。除了食物的香味,巷弄裡還有那種廣播「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的車子,大人們聽到,會喊小孩子去追,然後在旁等著看師傅駕輕就熟的從已堆滿材料的小貨車裡,很神奇的架出一個工作平台,再開始拆木條換新沙窗或切割玻璃。每到傍晚,還要拉長耳朵仔細留意放著少女祈禱音樂聲的垃圾車,那時的車子還不是密封式的,要把垃圾桶舉高,交給也站在高處的清潔人員,他們從車斗上方倒空垃圾後,會將桶子還給你。半夜裡,肚子若突然咕噜咕噜的叫了起來,外面會有叫賣「燒肉粽」的小販,可以溫暖我們的胃。這些伴隨著我們成長的記憶和平民生活的巷弄景觀,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也展現了最平常也最豐沛的生命力。

 

雖然隨著時間向前邁進,這些巷弄景觀也漸漸有了世代交替,就像叭噗車已不再是三輪車,變成了更方便的摩托車,但結果卻是小編再也追不到叭噗車,每次聽到叭噗聲衝下樓,車子早已揚長而去,只能遠望著車子興嘆:「我說這位叭噗大哥,你究竟想不想做生意呀?」心裡浮出一堆問號。過去緩慢貼近生活的步伐,已經被急切快速便利的模式取代。倒垃圾也許不用再等垃圾車,有社區管委會幫忙集中處理。各種平民小吃不再是挑著擔子到居民身邊,而是人們自己要移步到店家。甚至更方便的是隨處可見的便利商店,生活大小事皆可處理。只是這種統一的「現代化」模式,也就失去了我們原本特有的人情風味。

 

儘管過去充滿生命活力的巷弄景觀不再,但仍然有不少保留和延續下來的,就像前面提到的修理紗窗換玻璃,或是「好呷ㄟ土窯雞又擱來囉」,這很耳熟吧!還另外又新生出不少特色的巷弄文化,像我們的「檳榔西施」、或是大街小巷人手一杯的「珍珠奶茶」、「炸雞排」,還有這幾年最夯的「電音三太子」,更不用說還有最熱鬧的「台灣夜市」和「路邊攤」,除了本地人之外,更是外來訪客的必逛景點。這些多年累積下來的巷弄平民生活景觀,才是正港的台灣文化,只是我們對於這些太過熟悉而不經意,不曾去發掘出這些原汁原味的巷弄魅力。

 

而桑德和他的團隊桑制庁所繪製的這本《台灣巷弄》,因為從英國國民車「迷你奧斯丁」的外來角色出發,試圖透過異文化的視角去探索台灣文化,反而窺看出台灣在地的特色,也有了一種奇妙的融和感和趣味感,就像中外文化的大熔爐和大雜燴,但這就是台灣啊!

 

雖然在製作和討論過程中,大家會很興奮的提出更多台灣各地的特色主題,但由於繪製上的不易或是篇幅上的限制,難免要將一些主題暫時捨棄,而成了遺珠之憾。但因為從車子這個穿越大街小巷的載體和概念出發,繪者桑德也開始構思下一本的主題,他認為,也許與台灣文化更貼近的藍色小貨卡,將更適合作為下一本書的核心主角,並且可以將這些遺漏未選入本書的主題,收錄於下一本書中,將更能完整呈現貼近庶民打拼生活的台灣文化。

Anchor 11
說書人

責任編輯/龐君豪

只記得第一名的社會--《角力.韓國/佐藤大介(本文同時刊登於「博客來bookpost」)

 

猶記得一兩個月前,國內幾大報和各家電視新聞台的頭條都是「韓國成為全球第七個邁入『20-50』的已開發國家」,台灣已遠遠瞠乎其後。

 

事實上,韓國的崛起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早在上個世紀末韓國從九七金融風暴中重新崛起時,就一路快速前進。近十年來,韓國更是繳出一份讓世界驚艷的成績單。韓國戲劇及明星風靡亞洲各國,甚至歐美也深受這股韓流的影響;韓國大企業不斷在全球市場上攻城掠地,韓國產品鋪天蓋地而來,三星手機隨處可見。

 

昔日韓國是排在台灣之後的亞洲四小龍之末,現在已是台灣必須努力追趕的目標,甚至是日本都必須高喊「看齊」的對象。這些年,因為同樣是出口導向經濟模式,所以台灣與韓國的競爭異常激烈,宏達電、鴻海與三星在手機與電子產品殺得針針見血。國內媒體也三不五時會出現「韓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是台灣的╳倍」、「台灣民眾的英語水平低於韓國」......等報導。

 

不過,在一面倒地強調韓國的成就及以其為學習目標的呼籲中,偶爾會出現「韓國的自殺率也是世界第一、韓國人民競爭壓力極大」這樣微弱的聲音。因此,就想找本書來了解這個國家。但是,讓我訝異的是,竟然找不到一本全面地介紹韓國社會整體發展的書籍,有的只是零星片斷的報導,或是一些嚴肅艱澀的學術論文。這麼一個離我們如此之近、彼此競爭又是如此激烈的國家,國內竟然沒有甚麼專門探討和介紹的一般圖書,可想見我們大部分人對韓國的認識是多麼的表面和膚淺。所以我只好向外索求,幸運地找到這本由日本駐韓國特派記者佐藤大介所撰寫的書。

 

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韓國社會的整體發展,既有我們已知的部分,更多的是我們完全不知道的現象和爭論。同時,從韓國這些社會現象中,又彷彿照鏡子般的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問題,像是菁英主義、階級分化、傳統崩壞、都市更新抗爭、貧富差距擴大、年輕人失業率高漲......等等,都是我們正在面對的問題。就以今年吵得最熱的議題「十二年國教」來說,韓國早在一九七四年就開始實施高中免試升學,並引進旨在消滅明星高中的「平均化教育」。哇,想想看,我們現在才正吵著「十二年國教」,韓國早在四十年前就在做了。先不論其結果如何,光是我們一般大眾,甚至於我們的教育官員、教育學者,在討論十二年國教時完全沒人提到借鑑韓國教改一事,就知道國人是多麼的封閉,多麼的不了解韓國,教育官員和教育學者是多麼的╳╳╳。

 

附帶提一下,在我看到書中韓國女子花式滑冰奧運金牌選手金妍兒所說的「當我是第二名的時候,沒有人會恭喜我」這句讓人心臟會揪一下的話時,當下就決定了這本書的副書名「只記得第一名的社會」,內心也深刻希望台灣不會變成這麼殘酷無情的社會。

Anchor 12
說書人

責任編輯/廖婉蓉

《今天創意教什麼?》/薛良凱著(本文同時刊登於「金石堂出版情報」)

 

可以說《今天創意教什麼?》的出現是個小意外。最初和良凱邀稿時,他準備了三種不同議題,分別是創意、古埃及文和教育,原本第一本要進行的並不是創意,而是古埃及文,當時心想「古埃及文耶!實在是太炫了!」但當設計師與我們討論相關作業時,她很仔細地看了又看:「嗯,這樣要畫一千多個符號,如果每個符號用十分鐘來畫,畫完大概要花一個多月喔!」聽完之後我整個頭皮發麻,良凱的稿子完成度不到四分之一,再加上所有的編務工作,這工期該要有多長啊?再者,我也不過編過幾本文字書,怎有能力挑起這樣的重任呢?良凱和我說,「我們就全力往創意這個議題進攻好了!這樣一定可以在時間內出版,另一方面你的壓力也不會太大。」與總編確認過後,良凱便開始進行後續寫作工作。

 

然而我顯然也低估了接下來的壓力,首先第一個碰到的問題便是儘管良凱已經收集了大量案例,但是要能夠讓整本書達到讓讀者能夠「起而行」的效果,就必須要設計各種可以在生活中實做的演練題,光是這樣就已經極為耗神,卻又時值台大EMBA期末考及良凱預定的出國時間,良凱只得過著白天開會、晚上上課、半夜拼命寫稿的爆肝生活;同時間為了這次的書封設計,我翻找硬碟,找出了一張畫質很好,構圖也很棒的良凱獨照,但他看了看,竟回覆:” How about took another one?  Ha! It’s so fat like a mouse.”我咧,誰會說自己胖的像隻老鼠啊?但直到拍照前兩天,他才確認了能夠配合拍照的空檔時間,身為責編的我也只能到處找攝影師,但卻怎樣也找不到能夠臨時配合的人選,最後只得硬著頭皮和朋友借了一台單眼數位相機,自己動手拍,但機器畢竟不是自己的,熟練度差很多,硬是拍了七、八十張,總算是挑出了合適的照片給設計師〈在此特別感謝「台灣好‧店」提供攝影場地!〉。三校當晚,良凱與我一同在線上校稿,熬到了凌晨3:24,他發了訊息,他家裡的小朋友當時發燒到四十度,得先帶去看醫生,把原本改稿改到神智不清的我嚇了一跳,但為了要在中午前全部修正完畢進行送印,怎樣都要趕出來;老天保佑,小朋友早上退燒了,稿子也改完了。

 

拿到書時,我迫不及待地拍了開箱照上傳,封底圖其實是當時我們討論寫作進度等相關事宜的筆記,良凱的獨家圖像筆記術算得上是有名的,自然一定要用在設計上;但我上傳之後,良凱才發現這不就是自己拖稿的證物嗎?但這時要改封底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要知道,這可是一本創意書,編輯一定得要發揮一些創意,讓讀者更加瞭解作者,既然如此,當然要讓大家看到最真實的樣貌囉!想知道更多創意嗎?把這本書買回家讀,你就知道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