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nchor 10
今天創意教什麼?
9789868860308-15.jpg

今天創意教什麼?

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必修的13堂課

薛良凱著

 

 
 
 
規格:25開;15 × 21cm/黑白304頁/平裝

ISBN978-986-88603-0-8

 

2012年9月1日上市

定價350

 

出版社:

 

  何處購書(請點選以下網路書店連結)

內容簡介

看創意人薛良凱如何打破成規,讓EMBA為之瘋狂,讓百大企業齊聲喊讚!

超過百家企業與教育單位真實見證,橫跨文創、時尚、資訊……產業。

從內功心法到實地演練,創意與創新再也不是空口白話!

 

「創意與創造的學問」談的是發想、企劃、想點子以及設計時所常遇到的大問題:糟了!沒靈感?現在我該怎麼做?如同其他知識一般,靈感不會憑空出現,點子也不可能未經訓練就源源不絕,創意需要開發、訓練,甚至於是有系統的進行自我規劃。本書將以理論、實務以及練習三種模式交錯進行,透過分析、實際案例、活動的規劃,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吸收活用。

 

本書主軸將以「創意塔」這個創意過程理論當核心,由自身開始,接著探討自己與他人、自己與周遭、自己與世界等三段的創意修練。市面上教導創意的書多半集中於技術面,甚少論及創意如何形成;每個人在工作上或是生活上都需要創意,但卻很少人會告訴你要如何養成「創意體質」。每個人的特質與天賦並不相同,創意當然也會因著每個人的不同之處而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呈現。本書就是為了幫助每個人養成「創意體質」而產生的。

 

本書主要分作兩大部份,前半部為養成「創意體質」的內功心法,由自覺展開,察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並學習如何轉化不同「位置」,以看、聽、模仿、及各種場景演練,發現各種習以為常的事務的不同可能。後半部份則進入到技術層面,以不同案例進行說明與創意實作,讓讀者更能理解如何真正運用創意解決工作上與生活上的大小問題。每章案例與實作題目都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不只是可以讓單一讀者進行練習使用,亦可用於企業人資部門進行教育訓練的課程,是一本可以一人使用,也可以多人共學的創意書!

 

查理王(前學學文創發展長)專文推薦

李欣頻、金惟純、徐莉玲、戴勝益、詹宏志  推薦

 

本書特色

◆本書是市面上極少數不以方法論為主,而是引導讀者進行實作,讓讀者能夠活用其中方法,進行創意發想、問題定義與分析,更能夠在生活中重新發現問題,進而創造出各種不同可能性的創意實務書。

 

◆作者薛良凱除為台大EMBA講師之外,更是炙手可熱的創意人,於學學文創開課時場場皆爆滿,目前並為Dior、TVBS……等企業進行教育訓練,2011年銷售超過十萬本的商周特刊──「成功者的秘密筆記術」中並有專欄介紹其特有的圖像筆記術;本身並研究古埃及文超過十年,為國內少數真正的古埃及文專家。

 

 

Anchor 11
作者簡介

薛良凱

 

江湖人稱福克斯,在朋友眼中,薛良凱是一個專門幫人解決問題的人。工作一直都跟寫作、教育、顧問、出版、創意、行銷、公益有關。現任普拉爵文創顧問團隊執行創意總監,社團法人台灣社會向上發展協會理事長,目前與台大 EMBA 前執行長曹承礎老師在國立台灣大學EMBA開設創意與創造課程。對古埃及文化有濃厚興趣,是福克斯的古埃及文學校網站的創辦人。

 

經歷:

PChome雜誌總編輯、Cite城邦出版集團數位出版部副總經理、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 數位出版展區策展人、BOQ博庫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學系講師、台大EMBA講師、誠品股份有限公司 網路事業處營運長、好果子智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協理、國立故宮博物院顧問、學學文創志業講師(及數家上市櫃公司顧問)。

 

教育訓練與合作對象:

宏達電、鴻海、交大數創、城邦出版、格林出版、時報出版、台灣圖書出版協會、聯合報、台升、百靈佳、冠向、中鼎、精銳建設、TVBS、HTC、萬海航運、Christian Dior、廣交會、僑委會、資策會、TKB台灣知識庫、學學文創、中華電信、Pospo博士博、林口長庚、台北馬偕醫院、台南成大醫院、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世新大學、文化大學、高雄大學等學校部分學程合作講師、學學文創、台北市立圖書館、國立台中圖書館、國立高雄圖書館、行天宮圖書館、靜宜大學圖書館、資策會、國內知名學習中心講師、時報文化出版、格林文化出版顧問、文化部、資策會、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文建會、研考會、客委會、新聞局、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參與評審與計畫委員等等超過百家企業與學校教育單位。

Anchor 7
目錄

推薦序:查理王

 

導 讀:請先讀我

 

第1章  改變

 

第2章  轉化

 

第3章  自覺

 

第4章  混亂

 

第5章  溝通

 

第6章  分解

 

第7章  創造

 

第8章  意外

 

第9章  品牌

 

第10章  簡單

 

第11章  故事

 

第12章  行動

 

第13章  文化

Anchor 8
推薦序

《今天創意教什麼?》推薦序

 

查理王

 

 

「生活,就是創意最好的土壤。」──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

 

 

大家都很想學創意,我曾經在《讀者文摘》寫過一篇文章,「創意不用學!」為什麼說創意不用學呢?因為,創意不是模擬任何一位專家或是大師的身影,或是學習某一位前輩的文采,而是應該回歸個人本質,好好生活。生活裡,會給你引導,在你獨特的生活經驗之中,就有了最好的創意。

 

休.麥克李奧(Hugh MacLeod)在《不鳥任何人!創意的四十個關鍵》一書中開宗明義地說:「不鳥任何人──概念的原創性越強,別人能夠給你的好意見就越少。」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人,對於你最具暴發性的原創觀念的理解,遠不及你的千萬分之一,又如何能夠給你的創意適切的建議呢?

 

網站、部落格、微網誌及社羣網絡的興起,加速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無形中,也加速了思想的傳播及知識的傳遞。過去的我,曾經以為,大量的閱讀及資料收集,是更好創意的來源。但這些年,在擔任了多家企業的創意總監後,三年前,我脫離了固定的單一企業體,成為一位自由工作者,擔任幾家企業的品牌創意及社群經營與行銷顧問,因而有了比較多可以自由安排的時間,讓我享受一些閒散的空白時光。這些空白時光,我可能毫無計畫及目的的在院子裡澆花灑水,也可能不帶任何慣性限制地在書店裡恣意選讀各類書籍,或積極起來參與過去最不喜歡參加的社交活動。當我將生活的步調改變了,刻意讓自己「空」出來,我發現,當我生活的面向增加了,當我有了快意閒適的心情好好活在當下,我的創意活水源頭更多了,那些創意不是坐在書桌前硬擠出來的隻字片語,而很可能是在開車途中、徜徉在大自然的風聲鳥語之中,有了有別於往常的卓越創想。

 

在幾次與良凱互動及會議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極為邏輯性思考的特質,但在這嚴謹的思維背後,良凱常在會議的當下,隨意塗鴉出一些讓人莞爾一笑的幽默小品。就是這樣理性與感性的交織,讓他成為獨特的他。這回,良凱將他多年的企業實戰經驗以及這些年擔任多家企業教育訓練講師及顧問的寶貴心得書寫成冊,這本書可成為您啓發創意的試金石!不過,就在您埋首閱讀、功力倍增之後,千萬別忘了,忘掉前人的身影,走自己的路!好好成為你自己,因為,這世界的其他位置,都已經有別人了。只有成為真正的自己,在你的天命道途裡好好生活、體驗人生,才會引動出專屬於你自己的絕佳好創意!

 

 

查理王:http://www.facebook.com/tsai0714

現為自由工作者,新時代科技與身心靈整合趨勢觀察家,個人/企業創意品牌經營、網路行銷、社群經營顧問。

2012獲選為yam蕃薯藤「創意世代 台灣 TOP 101 創意人」

歡迎來信交流:bv0714@gmail.com

Anchor 12
序言

導讀: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

請先讀我

 

薛良凱

 

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但是創意真的能夠學習嗎?原本比較沒創意的大腦,能透過某種開發管道,慢慢變得有創意嗎?一個腦筋經常打結的人,會因為閱讀這本書而改變自己嗎?

 

如果你說的是買這本書回家翻一翻,那麼你或許可以多增加那麼一點點創意,但要想讓自己創意功力變厲害,那你就不能只是光看書而已。

 

學任何事都需要動手

 

無論是到學校上課或為企業進行教育訓練,我所設計的課程不但要動口,還要經常動手。每次上課的學員都像是在打仗,為了爭取獲勝榮耀,幾乎要絞盡腦汁用上所有能力才有可能過關。曾有一位同學開心的問我,「這些創意課實在太好玩了!這些課程是怎麼被設計出來的?是不是有什麼原理在背後?」

 

原理其實很簡單,我相信要學一件事,絕對不能只靠腦而不動手。亞里斯多德曾說過:「我們先學才會做,而我們從做中學習。」這句話也可以理解成「做事」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學習。對我來說,學習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學員到底學會了什麼才更為重要。我重視問題解答過程,強調解決的方法而非最後結果。這種以過程為學習的模式,我稱之為「提升式體驗學習(UPEL,UP Experiential Learning)」。簡單的說,UPEL的概念就是設計讓學員從經驗中學習,或是說從「做中學」。

 

體驗學習理論雖然很早就被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Zadek Lewin)和法籍瑞士兒童心理學家尚.皮亞傑(Jean Piaget)等人提出。但是真正歸納、總結、並提出一套完整的架構則是美國教育理論家大衛.庫伯(David A. Kolb),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悉的體驗學習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這套理論已經很完備,應用在教學設計上非常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但是關鍵在於許多高階課程的「劇本」太難寫。從二○○五年起,我的研究團隊開始將這項理論落實在研究所、在職專班、企業教育訓練上,加入更多「正面積極」的思維模式而成為「提升式體驗學習」(這是EL前加了UP的緣故)。

 

我用戲劇表演學到的經驗,在課堂上替每一位學員設計表演舞台。摒棄一對多的演講模式,讓學員在課堂這個虛擬的空間中,進行課程內容模擬操作。按照實際需求,每一種課程裡面最多有高達80%的動手時間在裡面。根據課後問卷顯示,動手實做課程跟演講型態課程相比,學習成效平均提高了至少12%。

 

提升式體驗學習(UPEL)效果比傳統訓練好的原因,在於它的訓練基礎並非依靠記憶,而是仰賴學習者的實際體驗。我在課程中增加「把概念運用在事件上」的實作方式,就是要幫助學習者腦裡的假設與假想具體化,我也叫這步驟是「實務演練」。按照腳本編排訓練方式,直接讓學習者下場參與模擬,當演練完之後,學習者對原先的學習概念將不會再是腦裡的想像。因為學習者實際經歷、體驗過,知道它的難易度與解決關鍵在哪裡,這就是我們提升式體驗學習(UP-EL)與其他學習方式的最大差異。

 

那麼學習創意呢?原理也是大同小異的。在這本書裡面,我們設計的方式並非僅僅「用眼」看這本書,更希望讀者能「動手」在看完後按照每章後面的方法練習一下。實做才是學習創意的開始,這一點都沒辦法偷吃步。

 

不過在練習創意之前,我希望讀者們將腳步放慢一點。就像蓋房子一樣,要先打好地基,等水泥乾了才能往上面繼續蓋。而還沒學過創意課的讀者,可能還不會攪拌水泥呢!所以請別一下子就翻到第四章以後去了。

 

我認為要學好創意,必經之路是心態上、知識上、能力上的三階段改造。前三章的改變、轉化、自覺正是給各位打地基用,這三章有助於心態上的改造,請務必先讀這些章節。我說改造而非改變,是因為這並不是要洗各位的腦,而是從各位已知的基礎向上堆砌、升級。就好比替讀者們的大腦換顆CPU、加兩條記憶體再把硬碟容量加大一樣,你會覺得輕鬆,可是你還是你。〈改變〉是必要的,因為世界不斷在改變。我演講中常提到,每個人都想有所改變,但是卻希望不改變現況就能改變自己,可惜那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活出不一樣的自己」,如果不改變,就等著被淘汰吧。〈轉化〉是一種魔力,是一種洞察事物的方法。在這一章裡有七個轉化練習,從這些練習中,能有效幫助我們用不同眼睛體驗不同人生、開啟感官。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一個有〈自覺〉的人,他的行為體現出他的人格,他的人格也反映在行為之上。這章裡我們還會提到上天派來修練你的六種角色,如果你不只是想學創意,還想學創意人生,這一章絕對值得你細讀。

 

第四章到第十章提供給讀者知識上、能力上的改造,如同任何事都非絕對,每一章可能知識性多,也可能偏重能力養成,但是每個主題都與刺激各位創造有關。〈混亂〉這一章講的是混亂與出錯經常產生創意,適時的將錯誤轉化為獨特見解,就是好的創意。〈溝通〉我們談到是如何將腦裡想的事有效率傳遞給對方,為了讓傳遞被接受,傳遞者要多下點功夫。在這一章裡面,感同身受以及角色投射這兩部分,讀者們別錯過了,你會發現溝通的重點,是仔細聽,而不是用心說。〈分解〉是最多人創新的方式,包括知名的上市櫃公司,都利用這巧妙的手法快速生成創意。分解能把別人的流程或功能拆解成小塊,再拿一些運用在自己身上的,只要多下功夫觀察,你會發現這一招非常好用。〈組合〉是很有趣的一章,除了分享幾個有趣的組合應用案例外,大家一定要把書中SQTIC這套思考工具學起來,當你實在擠不出想法時,這工具能幫你度過難關。

 

〈意外〉是在講一個概念:每次的出錯是給自己一個跳出框架的機會,決定要不要跳出去,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想法。因此把握每次出錯,用正面積極的態度處理,你可以當作又是一次「出錯」,也可以把這次看成是「機會」。講〈品牌〉的書很多,可是我自己覺得品牌沒這麼複雜,好品牌應該是用實際行動展現,而非僅靠炫麗的外觀。在這裡,我們多花了一些篇幅解釋大腦有多麼粗心,還有印象有多麼的不可靠,作設計的朋友請別錯過。對於〈簡單〉這一章,本來我想來一個超大跨頁,然後上面印四個小字「簡單是美」,但是想一想這種「無字真經」等級[1]的譬喻,大家一定很難接受……要讓創意變簡單,要從簡單中發展創意,這一章正好有一個不錯的工具。我將近百種跟簡單有關的案例整理、歸納,產生出九個重要元素:時間、組織化、感動、強化功能、捨去、感染、明確的理由、差異化以及安全感。交錯、選擇性運用這九種元素與法則,可找出將複雜事物發展濃縮成簡單的方式。

 

文化創意產業

 

每次在文化創意產業講座上,我都會問現場觀眾「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精神是什麼?」換來的無非是技術、文化、設計、品牌、堅持等等,這些答案不是不對,而是用這樣的心情與目標作文創,最後有可能會變成藝術家或是公益事業。

 

聽過我演講的人,都說我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詮釋最犀利、也最真實。我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要獲利,一個不獲利的生意,你自己不快樂,家庭不快樂,也不會有消費者會快樂。但是要怎麼靠文創獲利呢?在最後一章〈文化〉裡曾提到一個選擇硬幣的小男孩,我覺得文化就像是故事中的小男孩,深藏豐富的財富,而小男孩的「決定權」則是創意的表現。文化有豐富的內涵,而創意正是開發它的工具。文化也是一把兩面刃,好好運用它,你就等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但是一旦用上了,同時會肩負文化所帶來的壓力。站在文化之前,你無法嘴上說一套實際做另一套,文化講求的誠信基準比什麼都高。一旦做出「背信」的事,消費者的懲罰會快得讓你措手不及。很多人會擔心文化會太死板、落伍,其實文化是不斷演進與變化的,會落伍的通常只有營運者的思維而已。

我在〈行動〉這一章裡,舉了幾位創新匪類的案例。創新本來就是打破規則,打破規則在外人眼中是有點離經叛道,創意者要學會忍受這些眼光。但問題並不是大家害怕承受眼光,而是多數人根本不願意去打破規則!我們可以試著讓自己慢慢培養出行動力,只要從今天起,不要總是把自己與其他人相比,先超越自己就是大贏家。一天走一步,最後總是會有所改變的。

 

任何好的行銷都免不了要用上〈故事〉,一則好的故事具備切題、簡單、易懂和共鳴四個指標,如果你想要改編或是創造一個故事,這幾個指標是很好參考的依據。但是真正好的行銷,並非創造故事,而是找到故事後「小題大作」。在這一章中,列舉了五種練習故事的方式:找朋友練習、用親身案例、挑好故事、用對時機以及錄音矯正。如果你正在為公司企業、產品、服務找一個好故事,我建議優先挑選親身體驗過的案例去發想故事。如果你想學說故事行銷,多多練習是很有必要的,先拿朋友開刀來磨練自己的說話技巧吧。

 

最後,希望你能喜歡這堂課。上課時間到啦!

 

 

 

[1]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提到,三藏法師抵達西天,因為沒有禮物可以餽送,阿儺、伽葉故意給了三藏法師無字真經。燃燈古佛知道「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所以變成怪物,在途中把經書抓灑一地,師徒一行四人這才發現經書無字,又折回西天理論。

 

Anchor 9
內文試閱

Chapter 1, 改變

 

 

創意的燃料是動機

 

地點:某上市公司

開會原因:開發下一季新產品

主管:今天開會是要找出下一季的產品項目,大家不要有任何滯礙與顧忌,任何點子我們都歡迎,什麼突破我們都願意嘗試!好,現在請大家踴躍提出想法!

屬下A:關於上季的商品銷售狀況,是不是能夠先檢討一下?

主管:報表大家都收到了不是嗎?上一季跟這一季的需求,應該沒什麼關連性,我想先討論下一季的產品。

屬下B:呃……我覺記得去年有推過水果香味的糖果,那次銷售還不錯,是不是考慮一下加入果香?

主管:天啊,我記得那笨點子!你知道那次因為過香,差點讓一個孩子吃太急而噎到嗎?這是爛點子。還有嗎?

屬下C:有門市反應夾鏈袋可以用雙層的,因為這樣能更密實,也更好封口,說不定顧客也會體會到我們的用心,直接增加回購率。

主管:這樣成本會加多少?我們預算有限,這先不考慮。

靜默了一分鐘。

主管:大家快說話啊?好,我再說一次,大家不要有任何滯礙與顧忌,任何點子我們都歡迎,什麼突破我們都願意嘗試!好,現在請大家踴躍提出想法!

 

    要有動機不是很簡單嗎?想去克服一個困難,不就是動機?怎麼想都不該是件困難的事情才對。但事實上,只要有參與過「產生創意」的過程,就知道完全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我們來看看以下幾個場景,你也曾身處其中之一嗎?

 

  • 一群專業又有經驗的員工,被關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面,集思廣益的企圖誕生解決方案。

  • 為了產生一份報告,已經枯坐在電腦前了好久的你。努力想要把腦內雜亂無章又片段的資訊,逐步歸納整理,轉成可以打出字的論述。但實際狀況是,絞盡腦汁卻打不出半個字。

  • 對手正在挑三揀四質詢自己的想法,手中雖然握著許多資料,卻害怕被問到自己回答不出的問題。

  • 站在講台上,就算講稿已經練習了好多次,卻還是不斷忘詞、講錯,緊張與害怕正侵蝕著自己身上的所有細胞。

  • 被要求馬上想出解決之道,但是無論怎麼想,思緒都在原地打轉,再轉下去,都快變成陀螺了。

 

    每個人在面對問題時都有很好的動機,卻未必能產生好的解決之道。而且正如最後一個場景,無論是腦力激盪、開會、打報告、演講、對話,有時候沒想法就是沒想法,就像找不到腦裡某個房間的開關鑰匙,只能在原地不斷空轉(空轉消耗的腦力,不會比運轉來得少哩)。

    動機是創意的啟動因子,沒了動機就很難產生創意,我們不妨將動機與熱情間畫上一個小小的等號。熱情就像是創意的燃料,鼓舞著自身去構思解決方法。試想,沒有超級熱情怎麼會有瘋狂的創意呢?

 

動機=熱情=創意的燃料

 

    很難說愛鑽研問題、探究真相是不是天賦的一種,但是從我的教學經驗發現,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就是摧毀創意的主要殺手。在台灣主持的幾百場課堂裡,我很少遇到勇於主動提出問題的聽眾,更難得有問出好問題的聽眾。正是因為填鴨教育制度容易產生只要會背誦就好的習慣,長期只顧吸收不重消化的結果,只會削弱自己的思考、反芻能力。因此,無法提出問題、無法將這股疑問醞釀成解決動機,兩者的加成讓天才也變成應聲蟲、追隨者。

    這項天賦不是不能找回來,在本書後面的幾個章節,就是幫助讀者蛻變成一個愛找麻煩的人。懷抱如孩子一般愛問問題的心態,就會讓創意者充滿動機與熱情,碰上的謎團越困難就越想要動手解開。

    不過,創意既然是「較高段的解決問題方法」,僅靠熱情是不夠的,還是必須仰賴足夠的經驗與技巧逐步達成。但很有趣的是,在許多創意學習的個案研究中,創意者產生創意的方式並不侷限於自身的技術、能力,也不會被經驗框限住。創意者能在既有的框架中,找到一兩個擊破點(就像搭乘公車時,逃生窗上四個角落的紅色圓標誌),經過猛力一擊,就能瞬間瓦解整個問題。創意者或許最初還沒有敲下去的能力,也無法掌握敲擊力道,不過創意者總是能找到解決方法彌補自己的短處。

    於是,不論身處什麼場景,為了要解決各種問題,還是該有幾套自己常用的貼身工具。但是,大家也該知道,同樣是鏈鋸,朱銘先生能鋸出那樣有魄力的作品,不代表伐木工人能鋸出同等級作品。製作好作品不僅是靠無生命的工具,更要緊是那顆靈活又自由奔放的腦袋。

 

急速變化是現在的常態

 

    大約是一九九七年左右,當時我正在擔任雜誌編輯,曾經讀過類似這樣的數據:

 

……外電報導,據某專業機構調查,每天使用超過一小時、每週超過八小時網路的人屬於重度使用者;每週累積使用網路超過十五小時以上,稱之為網路成癮高危險群。長期下來,這些使用者會產生自我封閉人格,易發生躁鬱症、精神病等情緒問題……

 

    這些數據隨著科技進步,每年容許範圍不斷上修,但總有專家跳出來警告社會大眾一番,告訴大家超過多少用量便要小心等等。當時如果這標準是對的,我在一九九七年就是高危險群,隨時都面臨成癮併發症,說不定還要抓進精神病院。現在不僅是桌上型電腦,連手機都能隨時連線上網,許多人為了不漏接訊息,更二十四小時監控自己的電子郵箱、MSN、Facebook、what’s app……。拿十幾年前標準來看今日的世界,恐怕現在多數的工作者早就該進入精神病院了。

    變化太快,正是這幾年我們所處的真實現況。Intel創辦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三十幾年前曾提出創見,他認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約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這項後人稱之為「摩爾定律」的法則,直到今日還很有效果,而且經過許多人的研究發現,在其他科技產業也有類似的現象出現。這些固然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寫照,但是另一方面,也顯出要勝過競爭對手,僅靠老東西、舊服務是無法獲勝的,因為你可能只能暫時領先十八個月而已。

    伴隨最近一波的網路高速發展所帶來的企業的興衰變化,許多傳統企業在現今無法繼續維持其優勢,因此出現了百年老店不敵新企業服務的尷尬狀況。然而沒多久,這些才剛竄起的企業,又在更短的時間內被另一個新企業擊倒。這再再都顯示一項鐵律,企業能維持優勢的時間越來越短,想要永續經營,就必須要不斷創新。

    不僅是單一企業受到威脅,進步的壓力有時會讓整個生產鏈全部大洗牌,嚴重時甚至能摧毀掉整個產業。乍看之下,音樂產業像是科技發達的受害者,但若把時間軸拉長到幾個世紀這麼長,那麼近來十幾年間發生的事就又不足為奇了。最早,作詞曲的人必須也要會演奏,或是自己下場指揮,所以會作詞曲的音樂家、懂演奏的樂師能賺到創作費、演出費。到留聲機發明後,他們的音樂可以被複製,樂手面臨失業,但是卻能利用壓製唱片、唱盤開始賺錢謀利。接著角色先後被廣播、錄音帶、CD、DVD……等不同媒介奪走。最近一次戰役,暫時由網際網路領先,但是沒有人知道,之後誰又會把網路消滅。

    雖然企業再造已經不是什麼新名詞,不過企業再造確實是企業永續生存的唯一關鍵。如果企業不跟著時代脈動變化,那麼隨時都有可能變成「夕陽產業」。把社區型柑甘仔店升級成24小時便利商店是創意,裡面加入提款、繳費、熱食更是創意,為了提升來客率與客單價,早餐、咖啡、集點、免費座位、無線網路全都端上桌,這些也都是創意。當市場進入飽和狀態後,企業競爭已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現代,創意已經不僅僅是一項主動優勢,更是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但讓人好奇的是,到底什麼是驅使尖端創意者找到擊破點的關鍵機會呢?為何在常人眼中一塊堅不可破的玻璃,在創意者的眼中,就好像自動出現了幾個破綻呢?這就像大家都在從眾向左走的時候,怎麼會有人膽敢打破常規向右走呢?

 

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國中時代的我,曾經立志學好英文。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懇求母親撥款給我向雜誌社訂購一年份的英語雜誌。那時候英語雜誌搭配廣播節目,有好幾個時段可以收聽,每天都有適當的進度鞭策學習者。

    就在剛訂閱後不久,某次學校的隨堂考試打亂了我的進度,為了準備考試,只好先全心讀物理化學。反正英語雜誌隨時都可以看,少聽一天也不會怎麼樣,我那時這樣告訴自己。但考完之後,就把聽廣播學英文這件事給遺忘了。

    下個月的新雜誌像是鬧鐘一樣叫醒我,我打開廣播,翻開雜誌,遺漏的半個月進度讓我有種說不出的罪惡感。還好,才少看半個月,以前十幾年沒看也沒怎麼樣,哈哈。我這樣說服自己,但是不久後,因為考試又中斷了很久。

    收到八月號時,五、六、七月號都還躺在信封袋裡面未拆封,我把它們整齊放在書架一角,心想英語是最不會退流行的,什麼時候再看還不是一樣。

    隔年暑假,某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因為書架實在擺不下新書,我只好趁四下無人,帶著滿懷愧疚的心情,把它們拖到收破爛(早期的資源回收站)那換錢去,結束了我的第一次英語自救革命。

    很多人想要學習語言、期待更有創意,希望能變得有能力、更厲害,但是每天作息不變、吸收知識的方式不變、思考的方式也不變,怎麼會產生任何改變呢?如果說,改變是一個目標,那麼在同樣的軌道中運行,就很難發生什麼不同的結果。要以改變當作目標,就一定要嘗試修改自己的軌道,用各種方式把自己推離軌道,這才會有不一樣的可能。

    參與過這麼多次大腦風暴、腦力激盪、發想會議的經驗中,常會觀察到同樣一群人,不停的重覆在使用同樣空間,相同的方式,一樣的主持結構;在這樣的不停重覆下,再有動機、有熱情、有智慧的夥伴,都會慢慢變得比較表情呆滯、枯燥無趣、反應遲鈍。這樣的行進方式,每個人好比一顆在特定的軌道上運作的行星,以特定模式自轉、公轉,可預期的負面心理導致無趣,過度有規律則容易讓創意機能僵化,最終停止運轉。

    這裡必須再強調一次,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活出不一樣的自己。如果想要變得不一樣,那麼就要活得不一樣,因為相同配方與流程,產生出的結果也不會相差太遠。

 

創意者早知道「世界正在急遽變化」

 

    創意者有幾種明顯的外部特徵,其中「不安分、不墨守舊規」經常是排行榜上的第一名。無論是發明、繪畫、表演、設計或任何領域,想要突破就不能總是用老樣子去面對,總必須想些什麼方式,超越原先的自己。產出的成品是結果,並不是原因,如果我們學習、模仿創意所表現出的外顯結果,那是怎麼樣也學不會創意的。

    創意者想要突破,並不是因為想要搞怪、標新立異,也不是因為這樣才能吸取眼球、奪得目光。創意者想要改變,是因為他們深切知道「世界正在急遽變化」。科技進步,把很多原有不可能的事迅速實現;同時間,卻也把很多的現實變得無用、無趣。這種快速的進化與嬗遞交錯,如果沒有對世界變化有所覺悟,很快就會跟不上世人的腳步,抓不到流行的腳步,也絕對無法誕生出好的創意。創意者要改變,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自己不改變,就只好看著別人改變。創意者要改變,是因為要迎合多變的世界,是不得不變。

    據美國專利局(USPTO)統計,一九六三年間向該機構申請的美國與境外專利(Utility Patent Applications)獲證數有八萬五千八百六十九件,到了二○一○年,每年獲證數提升到四十九萬零二百二十六件(約五‧七倍)。比較一九六三─一九六七年與二○○六─二○一○年的五年間獲證數總和,共激增了五一六%。

    以發明專利指標看創意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把媒體報導、電視節目、書籍出版、學術論文、個人研究、網路創作……全部加在一起,那麼僅僅二○一一年全年的奇想怪事數量,恐怕就可以抵上一九○○年之前數千年間人類全部怪點子的總和。而資訊進步的速度,看起來只會變得更變快,一點也沒有停下腳步的樣子。

    「世界正在急遽變化」這件事傳遞很多訊息給我們:

 

◆世界上只有少數幾種東西不會變,其中有一項就是「變」。

◆今日導致成功的原因,不代表之後還能重演。

◆現在我們認為對的事,不久後的將來恐怕是錯的;現在被認定錯的事,未來也可能變成對的。一時的「對」可能撐不久,偶而的「錯」與「破格」或許會是未來成功的重要關鍵。(提醒各位,往往錯事一旦成功,就會稱之為創意;犯大錯事還是成功,就會稱之為大創意。)

◆想要長久保持競爭力,就不能總是相同的老招數,與時俱進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如果總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拒絕相信某些已經在改變的事實,那麼你失去的不僅僅是市場,也失去了再生的力量。

◆人類善於適應環境,也勇於面對環境挑戰。不要拒絕改變,改變是因為整個大環境不斷在變化,改變不過是「適應」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創意者是因為環境不斷改變,所以才會想到要改變任何因為大環境改變而帶來的不適感。

 

創意/善變是未來致勝之道

 

    在課堂上,我常問學生蘋果公司(Apple Inc.)是什麼樣的公司?若在一九八○年代問,這個答案的應該是一家電腦公司,生產標新立異的麥金塔桌上型個人電腦。一九九○年左右,蘋果公司生產手提電腦、PDA和像果凍一樣的彩色外殼電腦。二○○○年,蘋果搖身一變成為賣隨身聽與線上音樂專賣店的公司,他們的iPod廣告由幾個色彩鮮豔的人物剪影代言。二○○七年iPod銷售達到一億台,擊敗由Sony霸佔市場數十年的Walkman隨身聽。之後,蘋果搖身變成手機公司,iPhone每次出場亮相總造成擠破頭的搶購。二○一○年,蘋果成為平板電腦公司,生產可以用手指觸控互動、遊戲的iPad,還一度被預言將會改變人類的閱讀習慣。天曉得二○一五年他們又將變出什麼把戲?

    所以,該要怎麼回答「蘋果公司是什麼樣的公司?」這個問題?多變的蘋果,好像怎麼形容都不對勁。但是不就正是一家與時俱進的典範嗎?他們敏銳的天線不斷感知時代與科技成熟度,適當發展出具備市場領導地位的特色商品。透過質感設計、魅力行銷與媒體操作,不斷獲取消費者強烈認同,把競爭者遠遠甩在腦後。一家與時俱進的公司,會認知到市場變化其實是由於世界急遽變化所引發,改變是謀生之道,不改變就等著被競爭者消滅。

    不只是蘋果公司,現在許多公司都在自己的企業內部要求引發小革命。只要留心注意四週,就會感受到各種設計與服務每天都在提升。以電子商務為例,以物流方面為例,網路下單的商品到貨失誤率愈來愈低,速度與品質不斷提升。服務上,會員系統登入後,可以追蹤查詢貨物運送狀況,到貨前後由系統發出簡訊提醒,最快在八小時就能到貨。甚至於連運送包裹裡面的防碰撞小道具,也從先前的碎紙、泡棉、保麗龍粒、氣墊一直進步到變成可以調整大小、重複使用的氣墊組合。如果企業連續一整年在產品、服務、流程、組合上都一成不變,那麼很難想像,未來要如何打贏市場的競爭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