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愛哭詩人」
朴濬
讓18萬人流淚感動的文字
✽ ✽ ✽
請不要說「別哭了」這種話
就算哭泣不能改變什麼,但哭又如何呢?
✽ ✽ ✽
我們所有人不是正在成為孤兒,就是已經成了孤兒
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
但一起流淚的話或許能夠不那麼難堪
或許能夠成為彼此的一點力量
✽ ✽ ✽
話語從人的口中出生,在人的耳裡死去
但是有些話不會死,會走進人的心裡活下來
✽ ✽ ✽
遺書或許是世界上最平和的文字也不一定
因為那超越了對他人的寬恕與和解
是在向自己即將到來的死亡致上安慰與哀悼
✽ ✽ ✽
想要完整地存在,就必須被完全地消滅
當我們曾存在的事實已無人知曉
或許才能小心翼翼地談論「永遠」
✽ ✽ ✽
新的時代或許不是在翻完舊的月曆時到來的
而是在我望著你或是你凝視著我的時候
誕生於彼此的眼眸之中也不一定
✽ ✽ ✽
我依然不清楚應該要怎麼樣活著才對
也不知道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正確的
但往後的日子裡我希望能收到更多的信
因為比起憤怒或憎惡,書信更貼近愛意與關懷
因為在我心目中,收到書信就是被愛,寫信就是愛人
✽ ✽ ✽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男女主角多次朗誦這本「哭泣之書」的文句。
這是一本關於哭泣、關於信件的書。
這是一本就這樣放在一旁的書,彷彿陪在身旁的書。
這是偶爾覺得活著很辛苦吧?覺得生活的面貌很陌生吧?
像是想要安慰一樣地關心著,下一秒又若無其事的不發一語,
最後不情不願的吐出一句「一起吃木葉鰈艾湯吧」的一本書。
✽ ✽ ✽
《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是一篇以名為「詩人朴濬」的「人」貫穿全書的長文。以作者獨有的纖細且執著的觀察力消化眾多回憶中的畫面,明明撇去了牽強的詞彙和為賦新詞而加諸的感想,一篇平淡的文字卻往往在由淚轉笑與由笑轉淚之間流動,或同時混雜著兩者。
在讀著的同時,我們總會發現一滴滴曾經以為被時光洗乾的眼淚已不經意地滑落臉頰。詩人朴濬似乎搭載了某種看上去像玩具實際上卻配有極高性能的雷達。說出的話像孩子般純粹直率,看事情的眼光卻有著成熟的高度。
書裡無須刻意展現便自然流露的故事之中藏著許多小小的手,讓我們想要一一抓住卻應接不暇。不時猛然相握,小小的手在我們手心寫下的留言是他們的名字,有的叫做貧窮,有的叫做離別,也有的叫做死亡。
名為貧窮的生活,名為離別的局面,名為死亡的虛妄,這三個我們再怎麼想要從生命中拔除卻必須直面的課題,沒有一個故事應該被等閒視之。因為從中展露的是我們最好的話絕對不想正面交會的、可以的話只想避開的真實面貌,因為貧窮讓我們累了又累,離別讓我們痛了又痛,死亡讓我們傷了又傷。
即使如此,就像正面對決一樣,先一步面對這些生活絕境的好處,是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一種名為內省的東西,這讓我們學會推開生命的擠壓,越過生命的缺口,讓我們以此為原動力,更有自信地跑動生與死的滾輪。對於「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疑問可以是「我們為什麼要活下去」的答案的自信和確信,正是通過閱讀這本書得到的。
銷售記錄:
原書在韓國銷售18萬本!
書評:
部落格About Reading閱讀心得(https://reurl.cc/nbERe)
活著活著總會有想哭的日子。雖說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但好好哭一場的話,便多少可以不那麼想哭了。偶爾回顧這樣不為人知的瞬間,從中得到共鳴,對我們來說是如此微不足道又如此重要。因為已經離我們遠去的過去總能成為今日的我們的慰藉。
✽✽✽
我重新思考說出的話語或是寫下的文字有多重要。詩人之所以為詩人的原因也正是如此。有些話語不會死亡,會進入人們的心裡活下來。
散文集《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中也全盤貫徹了詩人朴濬這樣的思想。既像詩又像散文、既像散文又像詩的文字之間投射著詩人溫暖的視線。就算只有一點也好,都想努力以更溫暖更美好的模樣留在某個人心裡。
✽✽✽
不像詩一樣需要複雜的剖析解讀,是這本書以散文呈現的原因。沒有任何隱晦委婉,選擇以明說直述的故事來照亮人生的陰暗之處。讀者不需要負擔複雜的曲折,讓思緒隨著閱讀而自然而然地流動。有著比其他書更易讀,更易產生共鳴的魅力。
✽✽✽
不過詩人和讀者間之所以可以產生共感,最大的原因並不在此。不是因為詞藻優美,不是溫馨療癒,也不是直率易讀,而是因為詩人的故事,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這不是一本置入詩人遠大哲學或複雜思維的書,只是以簡單體貼的文字寫下流傳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和我們從周遭環境接觸的事物,喚起我們的感性與共振。
它盛載著我們的心緒,是屬於我們的文字,是屬於我們的書,也是我們回顧與我們擦身而過的日常瞬間的依據。
作者:
朴濬 박준
1983年出生於首爾。在大學和研究所體會到,好好學習文學的話也可以將文學分享帶給其他人。2008年透過《實踐文學》進入文壇,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為你取名字花了好幾天時間》,獲得「他的詩極具語言感受以及現實的擴散能力」的評語。朴濬以其特有的纖細且執著的觀察力,消化眾多回憶中的畫面。其真實卻帶細膩感性的文字,敘說著簡單、平淡的故事,每每讓人在讀著他的文字的同時,總會發現一滴滴曾經以為被時光洗乾的眼淚已不經意地滑落臉頰。他也因此被封為「愛哭的詩人」,可說是韓國近十年來最受歡迎的詩人、散文作家。
曾獲得韓國申東曄文學獎、片雲文學獎、朴在森文學獎及當代青年藝術家獎。
在受訪時,訪談者曾提及朴濬為讀者簽書時,加上了「哭吧,我們」的落款。而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哭泣和呼吸」、「別哭了,爸爸」等與哭泣有關的故事。是不是因為這樣才被稱為「愛哭詩人」呢?
朴濬回應自己也在想應該要有一個界線。又不是要每天都拿自己的回憶出來賣,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哭泣的故事呢。可是這可能就是他的老毛病吧。小心翼翼,內向,事情會放在心裡很久。糾結於過去或許不是什麼好事,但把某些感情長久地放在心裡也是有優點的。感受到快樂的當下,會想把它記在心裡很久。相反地,悲傷更經常發生,更像是現在進行式,放在心裡的時候會伴隨著遺憾的心情。他是很常回想過去的人,所以常寫出這樣的作品應該也算是理所當然。他不想刻意去掉這些部分。去掉的話,也可能會變得有點違和……所以才常常無意間展現出這樣的面貌吧。
譯者:
胡絲婷
政大韓文系畢。兼職翻譯,曾任韓商行銷工作。當文字黏著生活的每個縫隙,才發現將它們兌水發酵、捏扁搓圓原來是種體力活。
走進
遮蔭
第一部
那年仁川
那年慶州
兩張臉孔
有些話語是不死的
清晨響起的電話——詩人李文宰
等待這件事,記憶這件事
信
那年麗水
早餐
換季
雨
那年挾才
蒼白瘦削的光
碧蹄行
哭泣與呼吸
夢房
身體與病
現在再次
孤獨和寂寞
旅行和生活
第二部
變得喜歡自己的時間
那年畫岩
那年墨湖
白日酒
心的廢墟
記憶的平原
來自海南的信
哭泣
通往屋頂的階梯
小說家金老師
那年惠化洞
那些聲音
關係
回信
愛的時代
第三部
迎接春天
大小事
再次離去的花
那年幸信
恰好的時節
日常的空間,旅行的時間
廣場的一段時間
猛藥與劇毒
初戀
雨傘和雨
寺
取向的誕生
那年三陟
第四部
工作與貧窮
不親切的勞動
所謂的長大成人
孤兒
醋醬油
別哭了,爸爸
揮著手
賀!朴舟憲滿週歲
中央醫院
血腸和革命
死亡和遺書
我內心的年齡
年
走出
那年蓮花里
獻給詩人朴濬第一本散文集《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的一封信——金敃廷
獻給詩人朴濬第一本散文集《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的一封信
——金敃廷(Kim Min Jung)
二○一七年說是屬於詩人朴濬的一年也不為過。二○一二年十二月出版的第一本詩集《為你取名字花了好幾天時間》和二○一七年七月出版的散文集《即使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在二○一七年十二月時銷售達到十萬部。當然,如果只是想用數據來解釋這些作品的文學性,我不需要在一開頭就提起這個話題。這代表的是有這麼多的讀者滲透進朴濬詩人的字裡行間;代表這滲透的過程中濡染了愛;代表我們對於不側重詩或散文任何一方、讓兩種體裁在文學上展現了均衡的詩人感到安心與加倍的期待;代表詩人也將承受與期待和信任相同份量的負擔,弓著肩膀、低下頭,任在他頭頂上的遮蔭漸漸深重……
我想這正是換口氣的好時機。《即使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經歷秋天、冬天、春天,再次迎來睽違一年的夏天,當我們問尤其喜歡在作品中展現季節性的朴濬詩人對於自己的散文集度過了第一個四季有什麼感覺,他只給了一個「很難說」的回應。
「怎麼辦呢?我想在這本書身邊加上一首詩。……會很貪心嗎?」
一首新的詩作誕生了。一首他所鍾愛的詩。
小睡2
──朴濬
那年夏天你連日無緣無故地傷到指尖。翻書時被紙張劃傷手指的你說,明明是痛卻又很癢,我說一定又痛又癢吧。忽略了對夏日天光的防備,我們的臉正在一點一點變黑。好不容易撐到了清晨,我們擠進彼此身邊那個不曾交付給誰的空位,淺淺地小睡一場。
讀了詩。讀了之後心裡除了必須讓這首詩在這本散文集中準備一個落腳之處,不做他想。之所以著手設計新封面也是因這首詩而起。我不希望它只是寄生於書本,為此,我將封面變化擺在優先順位。
我把詩讀了又讀。一幅恰恰蘊含了這首詩的氣息的畫作躍現於腦中。就像從詩人朴濬的詩中一步步走來的女人,那個女人的背影。這幅畫與本書第一版封面同樣出自活躍於英國的以色列畫家吉德詠・盧彬(Gideon Rubin)之手。我沒有分毫猶豫,立刻寫下長篇信件向畫家訴說原委。不久後,便收到了回信。
「難以相信時間已經過了一年。由我的畫作當作封面的書受到這麼多的喜愛,我同感喜悅,也備感榮幸。再次看到這本書,依然覺得美麗。如果我能讀懂的話,這本書會是多麼可愛呢?有機會見面的話,可以為我翻譯一些書中的內容嗎?對於將我的畫作用於再版新封面一事,我自然也是非常歡迎。」
✽✽✽
1
我知道這位叫做朴濬的詩人。這位在二○○八年經由《實踐文學》踏入文壇的詩人曾在二○一二年推出他的第一本詩集。雖然記得不是很清楚,但依稀也聽過幾次那本詩集的名字,對了,那是一本叫做《為你取名字花了好幾天時間》的巧克力色封面的詩集,封底有一位女人故作漠不關心卻似乎在思量著某些事情般的背影。那本詩集在廣大的關注下問世至今已經過了五年,直到現在仍廣受各位的喜愛而活著。朴濬詩人不是輕易忘事的人,他也很清楚這是一件多麽值得感恩的、多麼珍貴的事,每當他確認過那些心意之後,總會把它們摺得小小的,藏在心裡某個地方。當生命莫名刮起的狂風席捲,他便可以孤身一人躲起來,偷偷掏出來看。所以他才會說「因為在我心目中,收到書信就是被愛,寫信就是愛人」吧。
2
那樣的他經歷數年的準備,帶著散文集回到我們身邊。第一本詩集的書名總共十六個字,這本散文集的書名多了一個字,共十七個字《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此處指韓文原文書名字數)──等等,這書名有點長吧?是啊,覺得有點長也是正常的,但之所以有自信這個書名不會讓人覺得太難以親近,是因為我們之中無論是誰都至少有說過、聽過這樣的語氣一次以上。我說著「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所以別哭了」,你說著「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所以繼續哭吧」,有多少次,我們置身於這樣的狀況之中。
3
前面曾提到「信件」一詞,或許用信件來說明詩人朴濬這次的散文集有著不可或缺的深意,兩者之間的確十分相似。信件不正是如此嗎?硬是要寫的話內容會變得淺白粗糙,只剩下機械化的反覆陳述。反之,如果是自發性地提筆,執筆者會有無限的能量,讓自己體內的故事傾瀉於紙面,這是一貫的事實。「我也完全搞不懂自己在寫些什麼。」一邊穿插著這樣的碎念,即使如此還是希望信中有著與生俱來的真實和伴隨成長的真心。出自於這樣的意圖,這本書或許既是獻給這段時間一起閱讀、一起感受、一起反覆咀嚼他詩作的各位的回信,也是一封情書。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一封信的篇幅略長,似乎也沒這麼難理解了。比起將一本書推到各位面前,收到一封信的感覺或許更容易親近,因為比起憤怒和厭惡,信件給我們的感受通常更貼近愛意和關懷。正因為知道詩人對於往後的日子裡想要收到更多的信的期盼,和想要寫出更多信的希望,其實是同一份決心,我想這應該是詩人能稍稍收起自己天生的害羞,盡力完成這一部展露真實自我的作品的原因。我能說的一切已言無不盡!這是直到詩人的原稿劃下句點,仍將詩人所說的字字句句以圖釘壓在原稿的最後一頁的我想要告訴各位的。
4
《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是一篇以名為「詩人朴濬」的「人」貫穿全書的長文。雖然劃分為四部,但在閱讀時,不需要顧慮章節劃分,只要隨著讀者的呼吸節奏,隨興所至翻看任一頁面,或慢慢地一章一章往下讀,書中的故事都能自然發酵串連起來。無須刻意展現便自然流露的故事之中藏著許多小小的手,讓我們想要一一抓住卻應接不暇。不時猛然相握,小小的手在我們手心寫下的留言是他們的名字,有的叫做貧窮,有的叫做離別,也有的叫做死亡。名為貧窮的生活,名為離別的局面,名為死亡的虛妄,這三個我們再怎麼想要從生命中拔除卻必須直面的課題,沒有一個故事應該被等閒視之。因為從中展露的是我們最好的話絕對不想正面交會的、可以的話只想避開的真實面貌,因為貧窮讓我們累了又累,離別讓我們痛了又痛,死亡讓我們傷了又傷。即使如此,就像正面對決一樣,先一步面對這些生活絕境的好處,是我們的內心會產生一種名為內省的東西,這讓我們學會推開生命的擠壓,越過生命的缺口,讓我們以此為原動力,更有自信地跑動生與死的滾輪。對於「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疑問可以是「我們為什麼要活下去」的答案的自信和確信,正是通過閱讀這本書得到的。
5
還有一點可以為這本書是詩和散文的柔韌結晶這一點做出雙重立證,有時讀它是一本詩集,有時讀它是一本散文。書中沒有一句是沒有目的地任意寫成,我總是被自己為字字句句劃下的底線所絆倒。很奇怪吧。明明撇去了牽強的詞彙和為賦新詞而加諸的感想,一篇平淡的文字卻往往在由淚轉笑與由笑轉淚之間流動,或同時混雜著兩者。尤其是這次的散文集以作者獨有的纖細且執著的觀察力消化眾多回憶中的畫面,在讀著的同時,我們總會發現一滴滴曾經以為被時光洗乾的眼淚已不經意地滑落臉頰。作者特有的細微記憶力使這一切得以建構而成,也總讓我不禁回首,自己是否有何太過大意而露出馬腳的時候或是否曾經錯過了什麼。詩人朴濬似乎搭載了某種看上去像玩具實際上卻配有極高性能的雷達。說出的話像孩子般純粹直率,看事情的眼光卻有著成熟的高度的詩人朴濬。我曾想可能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詩人在稚氣未脫的年紀就在那些讓人覺得有些為時稍早、讓人早已習以為常、讓人覺得太過突如其來的各種世事風波之中嶄露頭角。即使如此,詩人仍從未怪罪任何人,從未怨恨任何人,也從未放棄對人的信任,仍對生命抱持著明朗的態度。就像明明懷疑著這一切究竟有何用,但仍在口香糖的包裝紙上寫下「即使我們終究都是一個人,卻不是由始至終都一個人」的小小訊息。不斷地輕輕拍打我們的背,發出詰問「一再地自欺被欺不就是人生嗎?由哭轉笑又由笑轉哭不就是人生嗎?」之後又不發一語地消失無蹤。比我們多了一隻眼睛的人,一般來說是被詛咒的命運,但對一位詩人來說是天賜的才能,我想這就是朴濬的文字的魔力。
6
這本書在我們閱讀的同時配合著我們的步幅,與我們並肩同行。這不是走在前頭讓我們只能看得見它黑色後腦勺的書,也不像我們身後那些模糊不清的白色臉孔逐漸往後退去那般的書。這是一本在我們旁邊的書,是陪在我們身邊的書。偶爾覺得活著很辛苦吧?覺得生活的面貌很陌生吧?像是想要安慰一樣地關心著,下一秒又若無其事的不發一語,最後不情不願的吐出一句「一起吃木葉鰈艾湯吧」這樣的書。聽到爸爸說:「某天學校辦了電影欣賞,安排學生們去看《賓漢》。我沒去。因為沒錢。」而兒子回答:「我以前也沒去成校外教學。沒錢。但那時候正好是IMF時期,所以除了我,也有很多同學沒去。沒錢這件事也有人陪,算是值得慶幸。」這是一本參雜著父子之間各自莫名得意的對話的書。幾年前失去了姐姐,在整理姐姐的書信時,看見姐姐高中時在信上寫著:「今天中午營養午餐一下就被拿完了,我沒吃到飯。」忽而在十多年後的當下,感受到一個已經不在人世的人十多年前的某個午飯時間曾感受過的飢餓,這也是一本用這樣的感情為我們抓住這世界上彷彿蜘蛛絲般千絲萬縷的緣分的書。這也是一本讓流淚的人或沒有眼淚的人都心甘情願地照著自己的方式活在世界上的書。這也是一本說著「無論有沒有眼淚,只要是你立足之處都是你的出發點,何時要出發都是你的自由」這樣模稜兩可的建言的書。然後就這樣帶來希望的書。
7
最後,想請各位仔細欣賞《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封面上的圖片(韓文版第一版封面圖)。挺微妙的吧。在河上漂流的船上有一位划槳的女子和一位吹著口琴的男人,兩人的五官被抹去,一片空白。為什麼要抹去眼口鼻呢?可是明明抹去了五官,又為什麼彷彿眼眶中噙著淚水?為什麼彷彿鼻尖沾著鼻水?為什麼彷彿嘴角正哼唱著歌曲呢?看他們淚流滿面的樣子,或許是一對家貧的兄妹也不一定。看他們淚流滿面的樣子,或許是一對即將離別的戀人也不一定。看他們淚流滿面的樣子,或許是一對共同面對死亡的夫婦也不一定。然而我們看著圖畫中沒有五官的人物類推著各異其趣的故事,卻仍能一致地感受到沿著眼口鼻流洩出的悲傷,這個悲傷是我們漂浮在人生長河上的基礎;也可以確定,我們正是以這樣的基礎對人生的疑問做出答辯。所以在翻閱書頁之際,別忘了偶爾將視線移至封面。這樣的要求或許有點太過自滿,但還是想將這個閱讀小提示告訴各位。封面的畫作是由活躍於英國的以色列畫家吉德詠・盧彬(Gideon Rubin)所創作,標題為「無題」。
有些話語是不死的
和某個人對話時有個習慣,我會要求自己要花精神至少記住對方說的一句話。「倒一點熱水給我。」是外公留給我的最後一句話;「在之前見面的那間中國餐館見。」是我平常喜歡的元老級小說家老師說的最後一句話。讓我深感歉疚的是,我無法在兩位臨終前見他們最後一面,而這兩句話也成了他們給我的遺言。
除了這些先走一步的人之外,我也記得不少其他人說的話。在盆唐的某個街角,現在已分手多年的當時的愛人說:「改天約在你喜歡的鐘路見吧。」還有,現在已經緣分已盡、自然而然疏遠的前同事最後對我說的話是:「最近忠武路沒什麼好看的電影。」
現在的我不再和他們見面,即使偶然在路上擦身而過,或許也只會用眼神短暫問候便各自遠走。這麼說來,那些話也算是他們留給我的遺言。
反過來看,我對他人無心的話語,也可能成為我留給他們的遺言。所以就算是同樣一句話,我都告訴自己要盡量說得更溫暖、更好聽一點。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光是今天一整天,在早上的業務會議時,我若無其事地寫下「戰略」、「殲滅」等仔細一想其實意義令人悚然的戰爭用語。然後對著午餐時間在餐廳偶遇的朋友說出「改天一起吃飯吧」這種老套的問候。晚餐之後我都自己一個人,沒有跟別人說話的機會。
話語從人的口中出生,在人的耳裡死去。但是有些話不會死,會走進人的心裡活下來。
就算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習慣性記下他人說的話,大部分的人心裡也都各自帶著累積而來的許多話語生活著。有些話讓人害怕,有些話讓人開心,有些話依然讓人心痛,也有些話則留下心動的感覺。
這個夜裡我想著你那顆有如一封黑色字跡密密麻麻的遺書般裝滿無數遺言的心。
-------------------------
信
已經很久沒有寄出或是收到手寫信了。最近一次收到是來自去年春天在舊金山新婚旅行的某位新郎。以「致我愛的詩人」做為開頭,接著寫道:「來到這裡之後,看著其他人的生活,只覺得不管在哪裡,生活都是件讓人鬱悶又開心的事,其中沒有太多留白。」隨後便畫下信件的句點,是一封簡短的信件。但是當我收到信時,他已經重回首爾,我來不及回信給他。
幾年前我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姐姐。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的我急著在幾天內把她在住商混合大樓的住處整理好,好像她是被趕出來的一樣。我讓姐姐的朋友帶走了名叫「鬼太郎」的俄羅斯藍貓,燒了她的包包和衣服,把書丟掉。姐姐因為工作每個月會往返海外數次,所以家裡有不少稀有或高價的物品,不過在當時的我眼裡一點都不覺得可惜。
然而其中有一份我如何都無法丟棄的東西,那是她多年來所收到的信件。在幾個看起來已經有十年以上歷史的運動鞋盒裡,裝滿了她這輩子收到的信。比起信封貼上郵票、蓋了郵戳的信件,更多的是折得小小的紙條或從筆記一角撕下的紙片。有內容簡短的小紙條,也有用小小的字寫在捲筒衛生紙上的長篇信件。
我對於這些信箋感到好奇,隨手打開一封來看。讀了好一會兒,我在有點無關緊要的段落掉下眼淚。一九九八年秋天的她是在女校上學的高中生,她和朋友用接力的方式寫著信,信上寫著:「今天中午營養午餐一下就被拿完了,我沒吃到飯。」我沒有能力承擔一個已經不在人世的人在十多年前的某個午飯時間曾感受過的飢餓。於是我停止繼續窺看信件。
活到這個歲數,多少有過被他人辱罵或指責的經歷。有的時候是因為彼此之間的誤會,當然也有許多時候簡單明瞭地是我犯的錯。可以確定的是,我聽過的辱罵和指責,大部分都是從口中說出的話語。
解開誤會或氣消之後,有時也會收到對方的道歉,仔細一想,這種情況下收到的道歉大多都是以文字表達,而非口頭致歉。就算篇幅再短,只要是與致歉、原諒、和解相關的文字都讓我感覺像是一封信。
我依然不清楚應該要怎麼樣活著才對,也不知道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正確的。但往後的日子裡我希望能收到更多的信。因為比起憤怒或憎惡,書信更貼近愛意與關懷。因為在我心目中,收到書信就是被愛,寫信就是愛人。
今天我將寫下已晚的回信。我們之間的信將會綿長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