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nchor 10

戰勝網路成癮

找回迷失在虛擬世界的孩子

周元華、徐如維主編

呂俐安、李宣漢、周元華、邱姵寧、徐如維、許正典、陳牧宏、陳麗淇、楊淑涵、葉啟斌、藍彣烜、劉珈倩

規格:20開;14.8 × 21cm/202頁/單色/平裝
ISBN:978-626-95397-9-6

 

2022年7月20日上市

定價350

 

出版社:

 

  何處購書(請點選以下網路書店連結)

內容簡介

12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領域的

專業醫師、臨床心理師和教師

針對網路遊戲成癮

提供的臨床心得及醫學新知

 

給家有迷網青少年的父母的教戰守則

幫助父母和師長一起跟孩子克服網路的誘惑與陷阱

培養青少年正確使用網路、駕馭3C產品的能力

 

 

3C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但也因為太貼近人性,造成人類也依賴科技。3C電子產品與網際網路的問世,使得人們的生活型態出現了重大改變。這些發明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但是也產生了許多的困擾。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網路成癮、遊戲成癮或手機成癮等現象。

 

青少年的心智尚未發展成熟,控制力和判斷力薄弱,容易受網路遊戲聲光刺激和得分晉級的吸引。過度使用這些新的發明,不但造成了青少年的生理與心理的不良影響,更因此導致親子或師生關係緊張,甚至於家庭失和。

 

本書作者包括了12位國內兒童青少年精神專業領域的專家,包括了醫師、臨床心理師及學校輔導老師,分別就自己的專長撰寫一個章節,可說結合了最新的醫學新知與各專家臨床實務經驗,非常值得閱讀。最後一章加入了關於元宇宙的介紹,希望讀者對於網路虛擬世界的未來發展有所了解,將可更有效的掌握未來科技及有效的與青少年溝通。

推薦人:

林香吟

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林隆諺

臺中第一高級中學校長

 

陸育克

陸爸爸說演故事劇場藝術總監

 

陳昶芬

師大附中家長會長

 

許華孚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國際長

 

鈕則勳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系主任

 

詹盛如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學務長

 

蔡東杰

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主任

 

蔡東螢

延平中學家長會榮譽會長、新北市牙醫師公會榮譽理事長、全國高中家長大聯盟常務理事

 

鍾坤志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台灣校友會理事、原味廚房創辦人

 

蕭錦戎

台北市中正高中家長會榮譽會長

全國高中家長大聯盟理事長

台北市第十八屆高中學生家長聯合會總會長

Anchor 11
作者簡介

呂俐安

學歷: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現職:優而巧兒童職能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專長:心理衡鑑、心理治療

 

李宣漢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士

現職: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周元華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大學臨床精神醫學博士

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及精神科專科醫師

專長:失眠、焦慮、情緒障礙

 

邱姵寧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士、東吳大學法碩士

現職: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

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亞斯柏格症與選擇性緘默症之藥物與行為治療

 

徐如維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長:兒童青少年常見情緒行為問題、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親職教養議題

 

許正典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國立交通大學高階管理EMBA碩士

現職:臺安醫院心智科暨景美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專長:兒童青少年心智醫療、成人身心及睡眠醫療、高齡精神醫療

 

陳牧宏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

 

陳麗淇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現職: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暨婦女身心科科主任

專長:兒童精神醫學、婦女身心醫學

 

楊淑涵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組博士

現職: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輔導教師

專長:青少年心理諮商、生涯諮商、表達性藝術治療、心理劇、遊戲治療、國家高考諮商心理師

 

葉啟斌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現職: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暨國防醫學院教授

專長:兒童精神醫學、婦女身心醫學

 

藍彣烜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

現職: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醫師

專長:成人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劉珈倩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現職:臺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醫師

專長:一般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Anchor 7
目錄

前言

迎向虛擬世界的挑戰

周元華 臺北榮民總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及精神科醫師

01

兒童及青少年的網路世界

劉珈倩 臺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醫師

網路對於家庭、教育學習、人際關係的影響

兒童及青少年使用網路的現況

02

什麼是網路成癮?我的孩子有網路成癮嗎?

藍彣烜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醫師

網路成癮定義

網路成癮相關診斷的歷史演進

03

孩子迷「網」了嗎?談網路成癮的診斷及其對青少年的影響

李宣漢 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部醫師

網路成癮的診斷

評估是否有網路遊戲成癮的輔助工具

手機成癮逐漸浮上檯面

不要只看到「病」

04

網路成癮的成因及流行病學調查

陳牧宏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

網路成癮的成因

網路成癮的精神共病

網路成癮的盛行率

結語

 

05

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型態

邱姵寧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醫師

電腦世代之網路成癮

遊戲成癮

不當使用智慧型手機

智慧型手機延伸的相關問題

結語

 

06

網路成癮的治療

陳麗淇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

臨床上常見的系統性評估方式

網路成癮治療的黃金守則

 

07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罹患網路成癮的關係

葉啟斌 三軍總醫院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教授、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

寬容的教養方式

專制的教養方式

積極式教養:時代改變對教養的影響

 

08

培養孩子使用3C產品及網路的自我控制能力

呂俐安 優而巧兒童職能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自我控制力的發展

七項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外在控制與環境安排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

 

09

如果我的孩子有網路使用過度狀況,我該怎麼辦?

許正典 臺安醫院心智科暨景美醫院精神科主任

父母如何協助孩子克服網路過度使用

每個父母都應該做的10件事,來確保孩子的上網安全

在COVID-19期間協助孩子避免過度使用網路的網路防疫準則

 

10

牽起迷「網」的孩子:學校老師如何面對「網路成癮」的青少年

楊淑涵 中山女高輔導老師

網路成癮行為帶來的校園困境

以「生態系統」的觀點來協助網路成癮傾向的青少年

結語

 

11

未來的世界──元宇宙

周元華 臺北榮民總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及精神科醫師

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的過去

元宇宙的現在

元宇宙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元宇宙在醫療用途上的潛力

結語

 

結語

攜手前行,悠遊網路世界

徐如維 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Anchor 8
內文試閱 1

牽起迷「網」的孩子:談學校老師如何面對「網路成癮」的青少年

 

楊淑涵 中山女高輔導老師

 

  「老師,我的孩子每天都在上網、滑手機,成績都墊底,每次要沒收他的手機就對我們大吼大叫,怎麼講都沒有用,能不能請你跟他談一談?」

  「老師,我的孩子在疫情過後就跟我們要求要用電腦上網,說作業報告有很多要完成,但我們每次都抓到他在跟朋友聊天,限制他使用網路就吵架,甚至威脅我們斷網他就不想上學,怎麼辦呢?」

 

網路成癮行為帶來的校園困境

  隨著5G世代的來臨,網路世界越來越便利,手機更幾乎成為人人必備的生活工具。對這個世代的青少年來說,網路是從小陪伴他們長大的產物,網路不僅是他們主要的娛樂來源,更是青少年人際網路連結的重要管道,沒有了網路,有時似乎就和同儕斷了聯繫,缺少隸屬感也就少了上學的動力。再加上2021年5月臺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的影響,學校的實體課程改為線上,原先的社交和戶外活動受到限制,青少年對網路的依賴從「需要」變成「必須」,更增加其網路成癮的風險,學校老師在處理青少年因為網路成癮而產生的家庭、課業、人際甚至拒學的問題上都面臨極大的挑戰。

  在學校輔導現場常見到許多面對孩子網路成癮卻束手無策的家長。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沉迷網路行為時已失去影響力,不管對孩子來軟的、來硬的都無法發揮效用,親子無法雙向溝通,關係形同斷裂;有些家長則是不想當壞人,不想破壞親子關係,希望藉由學校老師來規範孩子,但這其實也只能維持表面的和諧,卻無法真正解決孩子的困境。不管哪一種都突顯出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因此學校教師在面對孩子的網路成癮行為時,亦不能忽視家庭系統中親子關係的影響力。

  學校老師在面對網路成癮的學生要能夠提供協助,就要先了解孩子會產生成癮行為背後的意義。成癮行為的產生是「果」,究竟造成這個行為的「因」是什麼?孩子為何會枉顧父母師長的規勸,硬要遁入虛擬世界之中?這往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夠讀懂孩子沉迷網路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找到合適的方法與策略,給予協助。

 

網路成癮行為其實是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人們在遭遇困難時,其實都會出現想要解決問題的行為,但是若問題大到無法招架,就只能轉而解決問題帶來的痛苦情緒,但因應痛苦的方法如果不適當,往往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困境。青少年階段的孩子亦是如此,當他們在生活中遭遇到困難的時候,一開始也會企圖想要自己解決,但是當超乎他們能力無法有效解決時,他們也會想要從困難帶來的痛苦中逃脫,而虛擬的網路世界往往就能扮演這個角色。

  青少年沉迷網路的型態,不論是網路遊戲、社群聊天、觀看影片、購物拍賣、色情媒體等,長時間過度且無法控制的使用,其實有可能是他們在現實中遭遇了無法因應的困境,又不知道如何向身旁的同儕或大人表達,只能逃避到網路的虛擬世界,讓自己能夠躲避無法承受的現實所帶來的痛苦,獲得暫時的情緒紓解,甚至讓自己變得麻木不仁,也就不需要在意現實的壓力所帶來情緒的不安,也不會對自我、自尊帶來可能的傷害。

  在這些網路活動中青少年可以暫時忘掉現實生活帶來的煩惱,例如:課業壓力、學業成績低落、交不到好朋友或被同儕排擠、和父母關係緊張衝突、被老師針對討厭、情感關係失落等,多元且精彩的網路世界卻反而能夠提供他們這些煩惱背後心理需求的滿足,可以讓他們獲得成就感、人際隸屬感、可支配感、可控制感,甚至能夠盡情地選擇做自己,久而久之又沒有替代的方式,就只能選擇繼續依賴網路來逃避現實困境了。父母或師長若只是把孩子沉迷網路的行為解釋是「手機」、「網路」、「電腦」所害,因此限制手機,關掉網路,沒收電腦,卻沒有真正好好理解孩子在面對現實世界所遭受的痛苦,那可能就是剝奪孩子一直以來習慣用來因應現實困難的方式,不僅沒有真正解決孩子所面對的困難,反而讓他們更加的憤怒與挫折,有可能情緒更加退縮、鬱悶,進而出現自傷∕自殺、拒學、中輟,甚至加入幫派、飆車、吸毒、抽菸、酗酒、吸毒等其他更令人擔心的行為。

 

找出成癮行為背後的危險因子,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

  學校教師若主動發現或被家長告知孩子有網路成癮的狀況,首先要先找出造成其網路成癮行為背後的危險因子,並真正理解孩子內心所遭遇的痛苦,才是真正「治本兼治標」的方法。究竟會造成孩子沉迷網路的危險因子為何呢?長期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現象的王智弘提出十項有可能導致孩子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包括有:一、社交焦慮;二、憂鬱;三、無聊感;四、低自尊;五、神經質;六、課業挫折;七、家庭功能不佳;八、缺乏社會支持;九、敵意;十、衝動控制不良等。家長和老師若發現孩子有其中一項以上的危險因子,即能盡早提出適當的因應方法與策略。

  以上十個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也反映出在青少年這個發展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心理需求,若無法在現實世界獲得理解與滿足,很可能會躲到無法自拔的網路世界中。青少年階段的孩子處在狂飆期,受到荷爾蒙因素的影響情緒也較為不穩定,教育現場常會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有衝動、易怒、鬱悶、無聊乏味等感受,更需要父母和師長更多的包容與接納。另外,根據美國心理學家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青少年正處在自我認同和角色混淆的階段,在邁向成人獨立自主之前,比起父母或師長,更渴望獲得同儕的認同。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常會煩惱交不到朋友,在學校分組的時候落單,更擔心被霸凌。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挫折與焦慮,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低自尊,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於是選擇到較不具威脅、可以不需顯露真實身分的網路世界來與人互動。

  吳佳煇的研究也顯示了,當個人的現實社會支持越多,就越不會追求網路上的社會支持來滿足其人際需求,而增加在網路上的時間;反之,若個人獲得的社會支持較低的時候,則比較容易為了尋求更多網路社會支持而增加在網路上的時間與互動機會,而提高了網路成癮的可能。筆者過去曾接觸過一位青少年,在班上學業成就不突出而感到自卑,只有零星同學願意與其互動,他轉而在網路上尋求認同,不僅自己成立了遊戲的粉絲專頁,還是主要管理者,可以與上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玩家互動,從中得到的成就感不言而喻,但也讓他沉迷網路世界中而無法自拔。

  另外,筆者在教育實務現場也發現不少過去在國小國中學業高成就的孩子,常常亦是高敏感∕神經質特質的孩子,具備這樣特質的孩子往往對物理環境中的人事物變化容易敏感,以致於常會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言語,在人際互動上也因為太害怕他人的視線而退縮,轉而投向較有距離的網路世界,較不會帶給他們太大的人際壓力,通常這樣的學生也常是罹患精神疾病或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由於學業高成就的孩子的心理狀態經常較易被忽視,認為他們課業沒問題,情緒理應能夠自我控制,但往往他們對於自己沉迷於網路世界會有更多的自責與愧疚,當課業又出現落後他人的情形,無法敘說的鬱悶情緒有可能會變成嚴重的拒學或懼學的行為。

  青少年階段的家庭關係常是難解的問題,許多家長會發現孩子上了國中或高中就像變了一個人,再也不是童年時期乖巧、聽話、黏人的孩子,反而變成愛頂嘴、自我中心、沒同理心的爆炸恐龍。有些父母也都是第一次當青少年的父母,雖然自己也曾走過青少年的狂暴階段,但過去可沒有網路四通八達的便利,因此很難理解孩子為何可以為了網路世界而不要前途與未來。面對青少年孩子使用網路的狀況,有些家長一開始可能是嚴格管控,當孩子考上高中後就馬上給予「吃到飽」的網路,待發現孩子無法自律時已經收不回來,因而造成嚴重的親子衝突。教育實務現場上我們也發現,若父母平時願意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信任感,願意多陪伴孩子並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願意多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急著給予批評和建議,即便孩子有經常使用網路的行為也不至於到沉迷而影響正常的生活運作。

  理解網路成癮的十大危險因子,可以讓第一線的學校老師在與學生互動時,從日常生活觀察並解讀出孩子的行為所透露的訊息,從中發現一些高危險群,採取預警的措施,定期與家長聯繫溝通,或進一步轉介到學校輔導室尋求協助。

Anchor 9
內文試閱 2

結語

 

徐如維 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衷心感謝本書作者群的所有醫師、心理師及老師,在繁忙的臨床及教學工作之餘,願意撥時間,不藏私的分享最新的專業知識及實務經驗,希望能為因網路使用過度而受苦的家長與青少年,找到解決困難的一線曙光,更希望能夠提醒即將面對這些挑戰的人,避免不小心走上「歧途」。

  網際網路的興起、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將人類帶到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不論是知識的獲得、人與人的連結溝通、休閒娛樂方式……等,都起了重大的變化。現今的青少年,一出生就生活在與網路連結的年代,他們從小的成長環境、生活方式、面臨的挑戰與考驗,與他們的父母、祖父母、老師非常的不同。新手父母沒有學過如何訓練孩子使用這些新興的科技產品,老師或各相關專業人員也沒辦法預知這個新發明會給這一代青少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衝擊,於是各式各樣的狀況接連發生了。尤其是最近這兩年,因為COVID-19疫情大流行,不得不限縮了人與人的實質接觸,也讓網路的影響更加深遠。

  有些孩子悠遊於網路中,享受網路帶來的美好,不論是社交、休閒、知識的取得,都展開了另一片新天地;有些孩子享受網路的美好之餘,忘卻了自己這個年紀更重要的責任;有些孩子因現實生活的挫折與情緒的困擾,躲進了網路的世界;有些孩子因為網路的便利性,過早接觸了超越其年齡所能理解的資訊,產生種種的情緒或行為問題;有些孩子不知道網路使用的人際界線,甚至不小心成為受害者或加害者。於是孩子身邊的大人開始產生各式各樣的煩惱,有些大人視網路的開放為洪水猛獸,但在限縮孩子使用網路的過程裡,也衍生了許許多多的親子衝突。「我的孩子是不是網路成癮呢?」似乎也變成了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中,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網路成癮有其嚴謹的診斷標準與定義,不只是使用時間過長而已。希望藉由這本書,讓讀者更明瞭診斷的內涵。對於成長中尚未培養出正確使用網路及控制能力的孩子,能夠先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不要因為擔心,而一竿子把他們都視為網路成癮,過度標籤化了孩子的行為,甚至因此而導致親子之間的緊張與衝突。而對於真正有網路成癮的孩子,也希望老師及家長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診斷和治療。知道使用正確的方式來幫助這些孩子,不僅能真正幫助到這些青少年,也能減少親子間的衝突,以及父母的焦慮。

  就如同許多的身心疾病一樣,對待網路成癮狀況,預防勝於治療。網路使用的問題不是一天造成的,許多的孩子不是真正的成癮,但是卻有網路使用不當的狀況。如何正確的使用3C產品與網際網路,不只是限制網路使用時間,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善用以及具備駕馭3C產品的能力,妥善運用網路的優勢,跟隨世界的脈動前進。並且在這個學習過程裡,盡量保護孩子,減少因不當使用網路與3C產品,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包括視力、骨骼肌肉、心理發展等造成的負面影響。

  不論是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都要從小開始,教導他們有關使用網路的正確觀念與習慣,而父母也要以身作則,不被網路綁架,不用手機當保母,並確實負起監督與協助控管的責任。對於逐漸長大的孩子,尤其是青少年階段,養成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起限制其使用網路,要更重要的多。善用網路的優點,學習掌控3C產品,而不是被網路所掌控,是青少年階段很重要的課題。這個部分,需要老師及家長的合作及耐心協助,而父母也不要因孩子一時控制不好,過度焦慮而對孩子失去信心,全盤否定了孩子,畢竟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從錯誤中學習而來的。親子之間能好好溝通,才能建立一個對孩子最好的使用網路的方式,進一步避免親子的對立與衝突,創造真正雙贏的局面。

  網路成癮的治療模式,因每位孩子的狀況不同,考量是否合併有一些精神疾病,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需要個別化的處理。治療的方式包括藥物治療、不同形式的心理治療、行為治療以及家庭的介入等,都有被提出。另外,除了精神醫療專業團隊的協助外,學校及家庭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家庭、學校及醫療團隊若能結合成一個合作無間的保護網,從各個層面去幫助這些青少年,改善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最後,由衷的希望這本書能夠真正幫助到大家,也祝福在這個變動迅速的社會環境裡,所有的孩子們都能順利適應,健康快樂,平安長大。

 

相關書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