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傳的議論文典範,
古代科考應試及官場升遷必讀的思辨之書!
呂祖謙(1137年—1181年)是南宋大儒,世稱東萊先生,除主張明理躬行外,重視史學於致用,主張「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1175年左右,東萊先生為其學生準備科舉考試寫成《東萊左氏博議》,取春秋左傳予以評論,為當時考生示範議論文章的寫作,後世不斷流傳,公認《東萊博議》論述分明,理直氣壯,處處是驚人文筆,章章有獨到智慧。
《東萊博議》不但是寫議論或翻案文章的好教材,也是職場智慧與人情世故的寶貴指南。從歷史故事出發,透過對《左傳》中各種事件的分析,學習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並運用智慧解決職場中的各種困境。書中所展現的辯證思維和敏銳觀察力,不僅有助於提升個人的寫作能力,更能在實際生活中啟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應對各種挑戰。
如果因為文言文的閱讀阻礙而錯過《東萊博議》,或是因為意識形態而忽略中國歷史,都未免可惜。有許多人生經驗、教訓及啟發隱藏在這些古籍之中,等待我們去發掘和學習。這本書是對《東萊博議》中精妙論辯與深刻洞見的現代化詮釋,期待能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寶貴的智慧,從而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獲得啟迪,汲取力量,成為更智慧、更成熟的人。
專文推薦
范立達∕資深媒體人
吳志光∕輔仁大學法學院院長
共同推薦
王子建∕親愛愛樂創辦人
尹鏇博∕台達全球事業營運執行副總裁
盛治仁∕雲品集團董事長
張偉弘∕生生優動創辦人
陳伯侖∕索羅斯能源執行長
游文玫∕藝術品拍賣官
葉佐偉∕精神科醫師
廖林麗玲∕銳傳媒副社長
鍾國忠∕資深財經專家、前日盛投顧總經理專文推薦
吳尚昆
◆現職
大成台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中華保護智慧財產權協會會長
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學歷
東吳大學法學士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經歷
1994年起執行律師業務迄今,同時在兩岸多所大學兼任教職。長年鑽研智慧財產權,關心藝術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工作之餘經常分享文史閱讀的心得與筆記。
◆著作
《兩岸知識產權發展趨勢》、《輕鬆看著作權法》、《智慧財產權與法律》、《兩岸知識產權發展研究》、《網路生活與法律》等。
李河泉
◆現職
陽明交大EMBA副教授、百大企業顧問名師、商周CEO學院《經營三學》王牌引導教練。
◆學歷
東吳大學法學士
東吳大學EMBA高階經營管理碩士
◆經歷
台積電和英特爾「跨世代領導」的指定講座。
鴻海、IBM、賓士、三星、SONY、華碩、中國五大銀行、台灣各家金控指定金牌講師。
◆著作
博客來、誠品雙榜冠軍《別逼貓啃狗骨頭》
罪就埋伏在門前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天理常存?
接班警語八字
勇敢與怯懦
見怪不怪的QBQ
如何化解因妒忌而生的仇恨
背骨仔的逆襲
對邪惡沈默中立,罪惡比背叛還大
搞清楚該擔憂的是什麼
迷信的謬誤
真愛
驕疑懦弱足以亡國
驚世駭俗的言論?
如何攻擊他人取巧
民間風俗的力量
聰明與功勞都不可靠
王道與霸道
勸諫溝通無效的無奈
怎麼找個恰當的「出師之名」?
浮誇的善行
如何設定目標
慎始很重要,但一開始就做錯了麼辦?
效法偶像也要有自知之明
施與受的學問
親人的建議比較真切?
假領袖與真領袖
得意忘形
名器當慎重珍惜
換位思考
走出舒適圈與莫忘初心
擇善固執?
愛恨的一念之間
一個古代無間道的故事
形勢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你可以好好說話的
用權詐成就的霸業
懺悔與改正
心意與際遇
我為何而戰?
如何面對個人與國家的榮辱
孔門相術?
當個厲害的事後諸葛
自省比指責他人重要
計畫周詳的智慧
矯情的不只是賤人,更是惡人
從閏月談無用之用
勸諫的本心
抱團取暖不見得是好事
奪妻之恨與兄弟天性
妄議中央還是用心良苦?
從容的説服術
當個忠臣好難
嫉妒是雜草,不應該澆水
旁觀者清
為何鬼神之說不可採
僥倖獲取名聲會帶來災害
落後使人驕傲
是非對錯的抉擇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不負責將失去權柄
可疑的改過
禮與儀
憤怒與勇敢
一場厲害的政治表演
易喜者必易厭
正直忠誠還是用心險惡?
親疏有別的學問
給予恩惠的學問
推薦序1:
我讀《東萊博議》
文/范立達
《東萊博議》被稱為古代最佳刀筆文章,大凡想當訟師之人,都必須詳細並反覆研讀《東萊博議》,方能明白如何把死的說成活的,把黑的說成白的。
我和《東萊博議》結緣甚早。大概在國中時代,我從父親書房裡翻到了一本《刀筆精華》,讀了幾篇,似懂非懂,對書中訟師撰狀的功力大為驚嘆,但也對文章中的某些觀點感覺困惑。後來,父親知道了,馬上把書收走,說《刀筆精華》講太多歪理,心術不正。他換了一本《東萊博議》給我,並告訴我,要看真正的刀筆文章,就得讀這一本。
所以,我在很小的時候,便已把《東萊博議》讀完。但憑良心說,當年的我,思辯能力並不強,而且對於《東萊博議》主要取典的《左傳》,更是毫無所悉,讀來讀去,很多歷史脈絡還是搞不太明白。
等到長大之後,再回頭重讀《東萊博議》,這時,心性已定,而且也有了自己的觀點,對於南宋大儒呂祖謙所撰的這一本書,就不再那麼照單全收,反而覺得他許多觀點太「誅心」,心中時有批判及辯駁之聲。我更覺得,閱讀《東萊博議》,不一定要全盤接受作者東萊先生的觀點,而是要學習他的巧辯以及分析能力,否則,學其形而不學其神,不過是鴝鵒學舌,獲益不大。
舉例來說,《東萊博議》提到「齊大非偶」歷史故事。東萊先生認為鄭太子忽兩度婉拒迎娶齊國的公主,是很有骨氣的行為。但古今中外,異國聯姻,本來就是鞏固邦誼的互利交易,而且事實證明,「和蕃」政策的確也是杜絕爭戰,確保邊境和平的好方法之一。除非歷史能證明,採取政治聯姻的策略都沒有好下場,否則,僅從鄭太子忽的個人拒婚行為,就歌頌他的腰桿子硬,再武斷的上綱到男兒當自強,不能憑恃外力、外人不可依,這也未免太以偏概全了。
再說,如果鄭太子忽拒婚是有骨氣的行為,那麼,他該如何評價晉文公娶了自己姪子晉懷公的老婆這件事?妙的是,《東萊博議》裡,東萊先生沒有非難晉文公,只說先後嫁過晉懷公、晉文公姪伯二人的女子懷贏是「二嬖之辱」,這顯然是更嚴重的性別歧視了。
不僅如此,《東萊博議》一書中也有很多觀點其實是自相矛盾的。
例如,在「鄭伯克段于鄢」這件事上,東萊先生認為,鄭莊公太狡詐,他對他的弟弟共叔段根本是採取「養、套、殺」的手段,把自己的弟弟放任到無法無天的地步後,再予誅滅。所以他也嘆息說:「釣者負魚,魚何負於釣?獵者負獸,獸何負於獵?」此處所指的釣者和獵者,就是鄭莊公,魚和獸,指的是共叔段。
但在另一篇「齊公孫無知弒襄公」的文章裡,東萊先生提出化解妒恨的方法是「釋懷大度、厚待加恩」,認為「得大位者如果願意開放自己的心胸,善待因心中不平而生的仇敵,讓他以為原本會受到仇恨,沒想到得到恩寵,那麼很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報答。」兩相對照,我不禁想問東萊先生,鄭莊公當年得大位時,對他的弟弟難道不是「釋懷大度、厚待加恩」?但他弟弟妄自尊大,最後導致殺身之禍,豈非咎由自取?為何反而會認為是鄭莊公做得不對呢?東萊先生雖然自圓其說:「愛之,必欲全之。授之以權,而長其惡,是致之於死地也。焉得愛?」但,我施惠於人,又如何能保證受惠者不生二心?能否不長其惡?這絕非我所能控制之事。說到底,得大位者該怎麼做才對呢?
在〈舟之僑奔晉〉這篇文章中,東萊先生認為,舟之僑之所以惹上殺身之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並就他的觀點作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當然寫得很精彩,但立論基礎實在過於薄弱。因為,任何一個資深將領都不可能笨到在主帥親征並凱旋歸國時,自己反而提前落跑。會如此行事,一定大有內情或隱情,但東萊先生不去探究,反而逕將舟之僑奔晉一事說成是他過於托大,自誤一生,實在是太過簡略,也太過牽強。
再談到介之推不言祿這件事,東萊先生認為介之推是在沒有得到賞賜的前提下,說了批評晉文公的話,所以是借正義以泄私怨,以現代的話語來說,就是酸葡萄心理。但我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批評君上,是很容易惹上殺頭之禍的,介之推如果貪生,應該一言不發,但他竟敢披逆龍鱗,能說他不是一條漢子嗎?
在另一件歷史故事上,魯國大夫穆伯為堂弟襄仲作媒娶親,結果最後竟把堂弟的妻子給娶走了。襄仲本來打算翻臉,但被勸阻後與堂兄和好如初。東萊先生評論這件事時,認為襄仲與穆伯能夠化解恩怨,是因為兄弟間天生親情與生俱來,不可分離。這樣的論點讓我當場笑出聲來。因為,如果東萊先生的論點能夠成立,唐朝立國之初就不會發生玄武門之變了。帝王之家,父子相殘、手足相爭,司空見慣,哪有親情可言呢?
不過,讀《東萊博議》,也會有意外收穫。記得很多年前,有一則很優美的廣告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文案的典故源自於《東萊博議》中的〈衛禮至殺邢國子〉,原文是「金石永流傳乎?君子之論恆久遠!」當時讀到這段文字時,不免會心一笑。我猜想,想出這句廣告文案的高手,一定也讀過《東萊博議》。
而事實上,〈衛禮至殺邢國子〉也是我認為《東萊博議》全書中寫得最好的文章之一。這篇文章提到衛國的禮至兩兄弟,混到邢國當臥底,趁著衛國守城官國子巡城時,把他扔到城外摔死,並引衛國公進城滅了邢國。事後,禮至還得意洋洋的銅器上刻鑄銘文「余掖殺國子,莫於敢止」。對此,東萊先生評道,「衛禮至行險僥幸而取其國,恬不知恥,反勒其功於銘,以章示後。」但「可恥者何嘗自以為辱哉!」
當我讀到這句「可恥者何嘗自以為辱哉!」時,忍不住從椅子上跳起來,我真的覺得這句話說得實在太對又太好了。古今中外,有多少惡人幹了壞事之後還洋洋自得,深怕他人不知。而這些惡人的情狀,之所以能流傳百世,靠的並不是刻鑄的金石,而是史書的記載與後人的口耳相傳。如此說來,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還真有道理。惡人再怎麼巧言令色、粉飾太平,也難杜眾人的攸攸之口啊。
我常覺得,讀書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因為閱讀是非常私密的行為,一個人在孤燈下仔細的將前人的心血結晶一字一字的啃到腦海裡時,心中的感動、愉悅、震撼、悲痛,都很難跟其他人分享。若有人在讀完之後,還願意無私的將自己的心得與體會化為文字,絕對是大功一件。而本書作者李河泉教授、吳尚昆律師便是如此具有佛心之人。他們在讀完《東萊博議》一百六十八篇文章後,還精選其中七十篇精彩好文,以「歷史故事」、「東萊博議」、「讀史見人心」、「古學如何今用」四個區塊寫出自己的心得,分享給所有讀者,這已經是接近傳道人的奉獻精神了。
當然,讀者在閱讀本書後,如因此而對《東萊博議》激發興致,不妨也可購入原典對照詳讀,應該能得到更大的體會。
典籍能夠流傳千古,必有它的道理。文言文在今日台灣雖然示微,但大家若願意多多吸取老祖宗的心血結晶,往古籍尋找,其實亦不失為一個方向。
-------------
推薦序2:
吳志光/輔仁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兼院長
東萊博議主要是評述以春秋時代為背景的左傳,而對於東萊博議一書的討論歷來不絕如縷,可見其歷久彌堅的價值。誠如本書的副標題—學人情世故、自我成長與領導管理,東萊博議的古論新解是本書的主要價值所在。
兩位作者與本人均就讀東吳大學法律系,我們在大學時即已熟識。吳尚昆大律師事業有成,在智慧財產權領域尤有研究及創見。在本書中對東萊先生的議論,亦有不少評論甚或批評,且非僅是單純的「以今非古」而已,誠可謂已係成一家之言。而面對本書中古今不同意見的對話,格外能體會大陸國寶級演員李雪健在陸劇「少帥」扮演張作霖的名言:「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能應對就不容易,要懂全了那絕對不可能!」也正因為人情世故懂全了不可能,方有再三玩味及論辯的必要。至於李河泉老師是我的高中老同學,如今是專業的領導管理講師,聽過其演講可謂遍佈公私部門、各行各業。其就領導管理藝術的循循善誘(或告誡),看似自明之理,其實知易行難,值得再三品味。
而針對東萊博議,本人也提出一點感想。左傳不僅是史書,更重要的是聚焦統治階層的關係。春秋與戰國仍是貴族政府,而非漢以降的士人政府。但當時社會結構的複雜化導致了更專門化的知識文化角色和群體的產生,官學失守而學下民間。由孔子師徒始,一個流動而自立於民間的士階層出現了。士大夫的角色在左傳雖非其核心議題,但已儼然指引了士代表的道統與君主的政統間的競合。所以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篇)。孟子也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盡心(上))。這也是東萊先生不時會以孔孟學說博議左傳人物的背景,畢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總之,本書精釆可期,實樂為之薦。
作者序1:
讀書筆記的起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