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nchor 10

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

民主主義って本当に最良のルールなのか、世界をまわって考えた

《朝日新聞》「混沌的深淵」採訪組 著

 
 
 
規格:18開;16 × 23cm/430頁/黑白/書衣+書腰/平裝
ISBN:978-986-93481-2-6

 

2018年6月25日上市

定價450

 

出版社:

 

   何處購書(請點選以下網路書店連結)

民主政治全球大蒐奇

 

日本《朝日新聞》

以約四十人的團隊,一年多的時間

走訪全球約三十的國家和地區

探討約四十個民主政治實踐案例

 

  • 日本:市長否決補助移除蜂巢,因為會排擠預算!

  • 法國:核能等同「一國自立」,不容民主討論?

  • 匈牙利:為保護未成年國民,給母親兩張選票?

  • 加拿大:沒住過也沒去過選區,卻仍然當選!

  • 不丹:為節制民眾消費,大幅提高稅金以壓制物欲?

  • 冰島:銀行破產,公民投票拒絕償還外國人的存款!

  • 韓國:想贏選舉?先學會用臉書跟推特!

  • 日本:連續十五回的村長選舉皆為無投票當選,這還是民主嗎?

  • 美國:只要影響潛意識就能左右選票,神經行銷學主導你的選擇!

  • 瑞典:將遺產稅、贈與稅及財富税全部廢除,才能維持國家競爭力?

  • 日本:推行新政策卻於下台後被判決須賠償,還會有主張改革的政治家嗎?

  • 匈牙利:降低稅率就能讓隱瞞實際所得不惜違法的人減少?

  • 宏都拉斯:為吸引外國企業,打造一個不受司法權管轄的「新市鎮」?

 

討厭支持貪婪財閥的政府嗎?

那可都是人民自己選出來的!

 

自由市場最棒?

它可是政治背後毫無道德廉恥的幕後黑手!

 

民主為當前世界主流價值,

為何卻讓各國人民吃盡苦頭?

何謂民主政治?人們對於民主政治的認識又有幾種面向?對於民主的定義與想像是什麼?是否是教科書上單薄的敘述,又或是過於空泛、崇拜光明的脆弱幻想?

民間社會運動,無非是民眾站出來反擊人民自己選出的政府;既然是人民經由投票選舉、理應建立在民意之上被選出的政府團隊,為何會背離民意?民意對選舉能產生什麼作用?選舉的弊病與民意的流動與複雜性又會將民主與國家未來、個人未來帶向何處?

本書以民主政治之深度討論為主旨,從民主政治、選舉、國債、市場、稅金至民意,多方面探討民主政治的背後陰影處有何缺陷與需要改善之處。

 

本書序章以日本偶像團體AKB48總選舉為開頭,舉例說明選舉對於民主的意義何在;在團員人數眾多的AKB48中,誰最有資格站在中央顯眼位置?不論製作人指示誰站在中央,都難以令團員心服,然而利用總選舉的方式讓粉絲決定第一名,反而產生了所謂多數決後的「正統性」,意喻擁有眾多國民的民主國家,人民同樣使用選舉這樣的多數決方式來使國家領導者擁有正統性,並讓所有人民認同。

 

然而選舉與民意對於民主與國家發展是否有益?如何有益?它的可信有效度無法測量,也無法控制選舉的價值高低,導致部分案例無法貫徹民主政治之價值,例如日本大分縣姬島村的村長選舉,五十年來無人投票,宛若世襲,民主選舉的價值蕩然無存。但是從另一面向看,選擇不投票、不關心由何人領導的民意也是種民意。為了贏得選舉而討好民意的政治,又真的對人民有利嗎?

 

在其他全球案例中,也清楚顯示所謂民意與民主指向可以被「操弄」,被金錢操弄、被輿論操弄、被環境操弄或被人性種種操弄。民主的不穩定與可操作、同時卻又千變萬化的性質,讓學者、政治人物與民眾心中對於民主政治的定義與想像化為美好的理想與殘酷的現實,形成心中二元對立的矛盾狀況。

 

本書訪問全球著名人物、採訪近年曾經沸騰的各種事件,例如佔領華爾街、歐債危機、韓國大選的新時代社群策略、加拿大國會大選變天等,以紀實案例呈現當代世人擁護的民主政治的真實面貌,以及民主政治之下的各種怪奇現象。

 

各方推薦:

【專文評析】​

南方朔‧評論家                                   

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共同推薦】​

王力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                

王業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林濁水‧政治評論家

周偉航‧人渣文本‧評論家

胡忠信‧政治評論家

洪仁進‧師大附中校長

徐建國‧建國中學校長

張添唐‧台南一中校長

張鐵志‧政治評論家

鈕則勳‧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

蔡英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寶傑‧節目主持人

鄭有傑‧導演

廖義銘‧高雄大學法學院院長

本書特色:

1.援引之案例豐富有趣,又具有特殊性!

充滿話題性的全球案例,每個都是真實發生在全球各地的轟動事件。例如佔領華爾街運動。

 

2.具備思考之互動性概念。

每一大章節都有一主要問題,例如「選舉結果就是民意嗎」,這些問題為撰文者特地設計給讀者思考的題目,甚至期望能成為讀者彼此聚集討論時所使用的主題教材,問題後的章節內容則能作為讀者思考的素材,提供更深入的相關論述;簡單而論,本書具備一定的思考互動性,能刺激讀者獨力思考,同時也提供讀者間相當多的討論空間。

 

3.話題性與深刻的紀實感!

此書原新聞專欄「混沌的深淵」自連載開始便引起話題,探討主題深刻又貼近常見之國家議題與政經議題,尤其本書多選用國際近年著名事件,例如佔領華爾街運動,能使讀者感受到理解本書議題的重要性。

 

4.輔助圖表、名詞註釋、結論彙整與問題誘導皆為學習利器。

喜愛政經書籍的讀者皆渴望從中獲得知識與資訊,閱讀政經書籍本身就是種學習行為,本書多配合議論主題提供圖表與註釋,能輔助讀者瞭解並吸收書中內容所提供之知識與資訊;每一大章節後的結論整理有助於讀者複習章節議題,又於結論最後提供下一問題之導引,使每個大議題間不出現斷層。

Anchor 11

作者簡介:

 

《朝日新聞》「混沌的深淵」採訪組

 

「混沌的深淵」於2011年12月至2013年2月期間,在《朝日新聞》中以一至三面的版面進行連載。除了九種系列共計三十二回之外,也刊登相關訪問與專欄。從佔領華爾街運動到AKB48現象,走過範圍廣泛的各種現場,以民主政治、選舉與資本市場等為主,提出為現代社會帶來「混沌」的問題與課題,並使之成為話題。採訪組以年輕一代為主,跨越所屬部門的隔閡,從世界各地聚集、採訪寫作者有三十二人、設計部分則有六人參加。

 

 

作者簡介:

郭書妤

進行小說創作多年,曾獲新北市政府舉辦漫畫原創劇本比賽、尖端浮文字小說等入圍,受過文學與小說寫作專業訓練。

Anchor 7

推薦序 民主已到了混沌期! /南方朔

推薦序 走向民主……這樣就夠了嗎?/蔡東杰

前言

 

序章 「被選上的繆思女神」的看法

 

被選上的我所背負的事物

【訪問】前田敦子(演員、歌手)

    要是沒有選舉,我早就逃走了

 

第一章 崩壞的民主政治

 

問題:民主政治能解決問題嗎?

1.1 五十年無人投票的島 【大分‧姬島】

1.2 以民粹主義治青年的渴 【法國、日本】

  用狂熱填補空白的民意

  對既有政黨的不信任 【芬蘭】

  騷動的季節逝去 【鹿兒島‧阿久根】

【總結&下一個問題】民主政治能解決問題嗎?

 

第二章 不是選舉,是佔領!

 

交給代表,沒問題嗎?

2.1 在世界金融中心呼喊NO【紐約】

  運用網路,將佔領手法傳播至全世界【馬德里】

  阿拉伯之春,從對貧富差距的憤怒起步【開羅】

  三一一過後的核電廠爭議【東京】

【訪問】卡勒‧拉森(Kalle Lasn,佔領華爾街的號召者)

        貧富差距的元凶,群起攻之

2.2 超人根本不存在【北海道‧夕張、希臘】

  決定不再託付給他人

  派對結束了

  大家一起在受災街道上看F1吧!【宮城‧氣仙沼】

2.3 神鬼奇航:柏林海盜

  藉由抽籤選出的政治參與【東京‧狛江】

  讓G1000之聲反映在政策上【布魯塞爾】

  政黨是身邊的推銷員【英國‧卡地夫】

2.4 批判者的規則是?【東京】

  政權輪替,「請信任官員吧!」【英國】

  讓「瞌睡委員會」變成「熱烈委員會」【日本】

【專欄】政治不信任「2.0」 大野博人

【總結&下一個問題】交給代表,沒問題嗎?

 

第三章 國債支配民主政治

 

問題:償還國債最優先嗎?

3.1 失準的時間【歐洲】

3.2 市場這種怪物【德國、斯洛伐克】

  露出獠牙的熊【柏林】

  小國的抵抗與苦澀【布拉提斯拉瓦】

  痛苦呻吟的交易員【東京】

3.3 「市場統治」

3.4 稅金奔逃的國家【義大利】

  不信任的漩渦,逃稅與加稅【羅馬】

  為了節稅而聚集的企業【瑞士‧日內瓦】

  課金融交易的税【法國‧坎城】

3.5 不需要國家了【比利時】

  再生能源發達之地的獨立論【英國‧蘇格蘭】

  追求高薪,醫師西移【布拉格】

  跨國共鳴的綠色政黨【馬德里】

【總結&下一個問題】償還國債最優先嗎?

 

第四章 市場的真面目

 

問題:市場有那麼偉大嗎?

4.1 再快一點,市場的欲望【日本、美國】

  高頻交易,電腦屢次買進賣出

  主機代管,交易所系統旁的平等存取【東京】

4.2 看清國家,創造選擇的自由【美國、宏都拉斯】

  不要政治,只要競爭再競爭【宏都拉斯】

4.3 投資的恐怖,依賴評等

  是「賽馬預測」,還是藝術?【東京】

  憤怒的義大利,檢察官捜查「不正當操作」

4.4 瀕臨破產的保險金,膨脹的不安

  為了迴避風險而次次衍生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全世界囤積的金錢高達一百兆美元以上

4.5 虛擬與現實,逐漸模糊的邊界【大阪】

  脫軌的市場,懷抱不安的人們

【訪問】邁可‧桑德爾(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道德能戰勝市場嗎?

【總結&下一個問題】市場有那麼偉大嗎?

 

第五章 畏縮不前的稅金

 

問題:稅金贏過市場了嗎?

5.1 用稅壓抑物欲的「幸福之國」【不丹】

  靠援助支撐的王國

  至多五倍的城鄉貧富差距

【訪問】吉美‧廷禮(不丹總理)

       「幸福之國」的煩惱

【訪問】萱野稔人(津田塾大學教授)

        因為有稅,市場才……

5.2 「繼承是風險」,前往沒有稅的國家【日本、瑞典】

  廢除富人税的「福利國家」【瑞典】

  在要價數億日圓的海上豪華公寓中展開旅程

5.3 邁向貧窮的減稅競賽【盧安達】

  鎖定可取之處下手【匈牙利】

  網路,成為漏網之魚的國外直接電子商務及個人買賣

  從容易下手的地方課稅?

5.4 蜂巢爭論,費用由誰來承擔?【千葉】

  眾人的錢包,握在手中的責任【東京‧國立】

  忍無可忍的「貪污大國」【印尼】

5.5 「再向我多課點稅吧」【美國】

  無法徵收稅金的現狀【前橋、福井‧勝山】

5.6 清除蜂巢。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總結&下一個問題】稅金贏過市場了嗎?

 

第六章 懷疑選舉

 

問題:選舉結果就是民意嗎?

6.1 左右選舉,社群推文的攻擊【首爾】

  首爾市長選舉,在野黨催票得勝

  藉由「跟隨者集會」增加支持者並重返國會

  行之過甚的網路選舉,被擺弄的韓國政黨

  日本方面,安倍首相發揮FB力量,共產黨則靠「吉祥物」攻勢

6.2 你有一票,母親則有兩票【匈牙利】

  十六歲就能獲得選舉權!右翼政黨將觸手伸向不滿的年輕人【奧地利】

  小孩也有一票,自己的未來自己選【瑞士】

  日本也展開「年齡層」研究

【專欄】選舉權,讓小孩決定自己的未來  石松恒

6.3 一個議席就能支配國家【澳洲】

  無法做決定的兩大政黨

  政策差距日漸縮小,受冷落的部分民意轉向小政黨

  日本的選舉不爭也不鬥?

6.4 不需要政策的埃及之春

  吾等乃塔克辛派,大夢初醒的泰國農村地區

  加深的社會裂痕,漸強的政治對立

6.5 作出選擇的真的是自己嗎?【美國】

  一票解憂愁【希臘、法國】

6.6 心情痛快,問題仍在

【總結&下一個問題】選舉結果就是民意嗎?

 

第七章 徬徨的菁英

 

問題:菁英的發揮空間何在?

7.1 歐洲菁英,自負與困惑【比利時】

  在PKO的作業現場也得顧及國家利益【東帝汶】

  法國外籍兵團,「不為國家而戰」

7.2 被迫背負邁向「世界」的夢 【委內瑞拉】

  在全球獲取財富【德國】

  何謂卓越人才?認知與現實的差距

7.3 相信技術之力,跨向他領域【美國】

  得到知識,逃出底層【印度】

  新世代「導師」,聚集而來的成功者

7.4 「核能政策不容民主政治」【法國】

  無法察覺危機的經濟學【英國、日本】

7.5 全球化時代,工作是為了誰? 

【總結&下一個問題】菁英的發揮空間何在?

 

第八章 民意的陷阱

 

問題:民主政治是空箱嗎?

8.1 奪回希臘吧!

  大肆崛起的右翼政黨

  出口在左邊還是右邊?

  現在非得互相幫助不可

8.2 乘風而行的賭城女孩【加拿大】

  為了拒絕政黨而投票

  來自「無反對意見」的不安【宮城縣石卷市】

  心情不佳的民主政治

8.3 我們一起思考吧【冰島】

  我們明智嗎?

【訪問】奧格孟德爾‧喬納森(冰島內政部長)

        政治人物是連繫市民與議會的協調者

  在「危機時代」中改良民主模式

8.4 平等是什麼?【香川‧善通寺、韓國】

  讓女性成為政治家【韓國】

  「增加」的政治意志【盧安達】

8.5 筋疲力盡的城鎮【瑞士】

  地方性公投就是答案嗎?【德國‧斯圖加特】

  那不是「民意」嗎?【新瀉】

8.6 為了不要成為空箱……

 

結語

Anchor 8

明明努力至此,卻仍不順利。

不論是政治、經濟,甚至是我們的生活,產生這種感覺的機會似乎變多了。莫非民主政治、市場及選舉制度並未確實發揮各自的機能嗎?

我們之所以在《朝日新聞》報紙上開始連載「混沌的深淵」系列,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些問題。本書以該連載專欄為基礎,進行修改、增寫及重新整合,最後完成本著作。

民主政治是否變得無法反映民意?市場是否已經無法將我們「想賺錢」的欲望轉換成具建設性的能量?使人感受到混沌的地方不僅限於日本,亞洲、美國、歐洲及非洲也擁有相同的煩憂。國家現有的結構已經無法跟上因全球化而共衰共榮的經濟。

「混沌的深淵」專欄並未將日本與世界各國拆分討論,例如大阪市長橋下徹及前法國總統薩科齊、鹿兒島縣阿久根市與芬蘭的城市庫奧皮奧,皆被共同提出並探討。

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策畫者於本書中登場,而本書同時也收錄前田敦子的訪談,她過去是AKB48中不可動搖的中心人物,這次她在訪談中談論「被選上」這件事。

然而,本書的目標並不是提供「這樣做就沒問題了」這般的答案。若真知道答案,眾人就無須如此辛苦。未解之事依舊未解,因此,本書提出並「確立問題」,期望作為讀者思考的墊腳石。

住家附近的蜂巢該由政府行政單位負責驅除,還是必須自行處理?本書也有這樣的主題,希望能與讀者一同思考。

不論是大學生或在文化中心進修的社會人士,又或是與朋友、熟人共開學習會的人,本書都期望成為讀者相互討論時所使用的教材,因此於每一大章的開頭設置「問題」,而接續於問題後的文章內容則作為讀者思考時的參考資料。同時,本書也附上讀者可能不熟悉的用語之解說及情勢變化等說明。章節最後則加入引導讀者進入下一章節的「總結&下一個問題」。

「混沌的深淵」專欄從二○一一年十二月開始至二○一三年二月為止,以約兩個月一次的節奏刊載。書中登場人物的年齡及職位稱號,基本上以專欄連載當時的資訊為主。

若本書能成為思考現有混沌狀態的墊腳石,將令我感到萬分欣喜。

 

二○一四年三月

 

岸善樹

Anchor 9

推薦文一:

 

民主已到了渾沌期!

 

南方朔

 

在一九六○年代求學時,我們都相信自由民主是最好的制度,當時的學生和老師都把政治學大師、德國維也納大學暨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艾本斯坦(William Ebenstein)所寫的那本《今日的主義》(Today’s isms)當作主要教科書。該書就教導人們自由民主可貴的價值。那本書也是台灣當時學生反共爭民主的主要時代指南。對自由民主有嚮往和憧憬,也使得台灣由威權社會一路走來,直到如今。

但自由民主是個發展的過程,近年來像以前那樣歌頌民主的著作已愈來愈少。相反的,則是對自由民主提出質疑的著作愈來愈多。比較敏銳的學者最先察覺到民主已形成新的問題,所以他們在理論上對自由民主提出質疑。這種理論上的質疑主要都是歐洲的思想家,例如德國思想家哈貝瑪斯(Jürgen Habermas)最早就察覺由於時代改變,民主政治必須向人民更加開放,擺脫代議士及官僚的獨佔;德國思想家奧菲(Claus Offe)很早就警覺到由於國家權力無能,只會讓國家日益無法統治;英國思想家季登斯(Anthony Giddens)也很早就發現由於資本累積的速度不對等,階級衝突必將再起。上述這些理論上的反省,簡而言之,就是他們認為自由民主已造成了許多新問題,使得自由民主必將超載,最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民主超載論」早已成了新主流。

但是上述理論家的批判反省,他們的影響力只在學術界,對現實界並沒有作用。於是自由民主的問題遂愈積愈深。二○一一年美國所爆發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個新起點。二○一五年的英國脫歐,以及二○一六年歐美的新民粹主義同步快速崛起,則是大爆發。傳統的自由民主已到了一個難以繼續的階段,自由民主如何走下去,已成了當代世界最新的難題。

研究當代歐美政治的學者早就延續理論家的說法,認為當代民主社會在現象上已出現許多重大的新問題,歸納而言,它有如下幾點:

(一)「過多元主義」(Hyperpluralism)造成的政府無能。以前的民主理論相信社會多元,但政府卻可以有權力調和各種人群的矛盾,解決問題,形成效率與能力。但一九八○年代初期,英美許多學者都警覺到由於民主深化,人人有話想說,人人有話要說。在參與爆炸下,已到了眾聲喧嘩、諸神交戰的新時代。許多問題一發生,各種集會及遊行示威就會出現。面對這種分歧,政府的調和及決策能力已告技窮,政府做了任何決定,不是得罪這邊,就會得罪另一邊,於是對許多公眾問題只好以拖待變,這是人們無懼於說出和別人不同見解的新異議文化,它已形成「決策癱瘓」的新現象。今天的臺灣為了一個休假問題就搞得烏煙瘴氣,可說就是「過多元主義」所造成的問題。

(二)就是全球化所造成的國家主權凋謝。以前的政治是國家歸國家,國際歸國際,國家的治理都有主權作為憑證。國家最重要的乃是集稅權和財政權。但二十一世紀發展迄今,由大國資本集團所發動的經濟全球化已成了最有強制力的新權力主體,資本可以全球自由流動,許多境外銀行可以包庇各國的富人,也可使外國大公司任意移動,也可任意在境外世界逃漏稅,於是各國的集稅權遂告崩壞,各國政府只要想向富人課稅,富人及其公司就向境外移動,只要想課遺產稅,他們就向境外移轉。富人及大公司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已成了最新的游牧民族。第二次大戰後,民主國家都相信福利國家這種制度,也相信財產稅的累進制,這些原則在全球化時代已全被放棄。世界的資本主義體制經過十九世紀的革命,走向強調平等的階段,但繞了一大圈,到了二十一世紀又重回資本主義的新野蠻時代。自由民主又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新封建主義。

(三)除了全球化的市場主義掛帥侵蝕了民主國家的主權外,民主制度的反噬,也侵害了民主的原始精神。

人們對自由民主的認知,都相信「人人一票,票票等值」這句口頭禪,但民主的運作並不是這麼簡單,民主涉及各種個人及機構的權力和影響力,也涉及暗中的運作,以及公職人員和政黨的運作。

就以美國為例,不久前重要的評論家羅斯可夫(David Rothkopf)就寫了一本暢銷書《權力大公司:大企業和政府的時代性敵對以及即將到來的報應》。該書即指出近年來政府的權力就被大公司的影響力幾乎全部壟斷,支持大公司利益的政客、民意代表、學者及公務員已全部左右了美國政府的運作。至於權力極大的歐盟總部以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官員,他們都非選舉產生,卻擁有超國家權力。所以遂使得今日美國亂象日增,全世界的民主遊戲規則更亂。美國人的反政府和反超級富人始於二○一一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但在十餘年前歐洲人就有多次在世銀年會及國際貨幣基金年會反對全球化,以及包圍設於比利時的歐盟總部。美國重要經濟學家薩克斯(Jeffrey D. Sachs)也在近作中指出,美國的參眾議員及政府官員有很高比率都在下台後改任大公司及特殊利益團體的遊說客。美國及全世界變得日益再封建化。事實上世界及各國早已有了一個新封建上層結構。

 

綜合上面所述,我們可以說今天的世界,自由民主早已走岔了道路。二○一五到二○一六年就是對自由民主發出嚴重警告的時間到了。

(A)以前的人們相信自由民主是整合差異的理性力量,但由英國的脫歐、英國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再加上主張脫歐的新政黨,如英國的獨立黨、義大利的五星運動黨、法國的國家陣線,它們都是親俄政黨,這已顯示出歐洲的新運動著重的已不是整合,而是自己國家人民的福祉。以前的自由民主和社會主義對立的左右翼劃分已成為過去。在二戰以後,世人談自由民主都以美國的冷戰自由民主為模式,強調自由民主的擴張性,而疏忽了自由民主應該是保護人民福祉的「保護式民主」(protective Democracy)的功能。英國政治學家黑爾德(David Held)在一九八○年代末歐洲思想家討論近代「危機理論」時,他即寫了一本重要的民主理論著作《民主的各種模式》,該書就已經預見了今天的某些亂象。如何收束大公司的民主?如何強化民主的保護功能?如何擴大民主的參與?這都是當代民主的重大課題。

(B)二○一六起,乃是世界新民粹主義大爆發的時刻,對於這種新民粹主義,我們不要視之為洪水猛獸,而要把它看成是民主受害者的心聲,進而從他們的心聲裡找到當今的問題,例如當今的貧富不均該如何解決?今天的難民潮湧往歐洲是何以致之?這些問題不去面對,歐洲危機即不可能解決。民主發生問題,乃是對人類所做的另一挑戰。世人如何做出反應,乃是對當代人最大的考驗。

(C)根據民主發展的過去經驗,當民主發生問題時,通常也是政治冒險家最可能將危機向外導向,進行冒險活動的時刻。最近新民粹主義大爆發,世界變化的不穩定性因而大增。最近的《經濟學人》雜誌都以「新民族主義」(New Nationalism)做封面或以「民粹主義大爆發」(Populism explosion)做專題,由此可見這個民主異形的確已受到人們的關注。我長期就對民主的理論及其發展至為注意,現在在這個民主大轉變的時刻,對各國民主問題以及最新的「軍事民主」可能已需要格外注意。

 

近年來日本「朝日新聞社」動員了四十人組成大型採訪組,訪問了三十個國家,對當今的民主實踐及其問題專題討論,他們在發表後將其集結成書,就是這本《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該書內容涵蓋面甚廣,討論也深,乃是本對民主問題進行反思的重要著作。由於我對民主的哲學理論及其實踐曾長期注意,於是遂利用這個機會對民主近年來若干理論上的反省簡要的敘述如上,一則做為向本書致敬,二則或許可以做為此書的理論性導讀。今天的全世界民主已到了麻煩時刻,願我們大家一齊來注意這個問題!

----------------------------------------------------

推薦文二:

走向民主……這樣就夠了嗎?

 

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台灣常自詡是個民主國家,並以此為榮。

說起來,這點確實沒錯。畢竟今日我們的民主成就是幾十年來累積幾世代人共同奮鬥所創造出來的,何況世界雖大,能民主一些的國家其實不多。

不過,走到這步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

如同從小到大,焚膏繼晷、死命用功,終於擠進頂尖學府一般,此時此刻固然值得高興,也不妨大肆慶祝一番,但人生就如此圓滿了嗎?當然不是!這也不過還站在起點處不遠的地方罷了。

藏在細節裡的魔鬼,往往是因放棄或簡化思考而誘來的。

就像這幾年引發許多爭議的所謂十二年國教,明明是「教育制度」的一種改革方向,無論規劃是否合宜或能否被接受,事實是,引發更多人關注的卻是「入學制度」的問題。換句話說,許多人並不注意「我們的教育體系最終會培養出什麼樣的下一代,能否適應國家發展與未來的世界挑戰」,汲汲在意的不過是「我們的小孩是否能在精確合理的計分與分配下,進入他們應該或想進的學校」。於是乎,關於教育本質的討論消失在主流視野之外,各級學校在競爭壓力下自我宣傳標榜的,主要也是他們能將學生送進哪些更高級的學府當中,彷彿只要佔住特定課桌椅便能走向成功的單行道。

這不僅是幻想,更是不得了的誤解。

更可怕的是這種誤解的蔓延。從學生、家長,到教師、學校與官員,大家對理念絕不可能一無所知,甚至確實許多人持續為此孜孜奮鬥,但無可否認的是主流並非如此。表面上隨著社會進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也跟著提高,問題是對奔波於各類補習班別的小孩子來說,他們犧牲部分童年時光的結果,有多少目的是「藉此自我尋找」,抑或不過僅僅是所謂「怕輸在起跑線上」罷了?

談民主卻跑去討論教育改革,看來雖似乎有點離題,至少我堅信,教育主要目的既在幫助下一代擁有解決問題、創造人生的能力,因此,培養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思考能力,絕對是教育的最核心價值。

 

回來談民主吧。

瞭解民主乃真正擁有民主的關鍵,相對地,若不能瞭解民主,則自稱擁有民主也不過是個假象而已。

民主絕不只是上街抗議、定期投票,更不是死忠支持、黨同伐異罷了。如同前述,教育的目標是讓每一個人擁有解決自我生活的基本能力,至於民主政治則如「民」跟「主」這兩個字的直譯一樣,既然選擇社會生活,就得想辦法「大家」一起來解決問題。

關鍵就在這裡:解決問題,才是政治臧否的最終標準。

直到我們的制度能「讓大家一起解決問題」,或真正「解決大家的問題」之前,既沒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的,更沒有任何制度足以讓人自滿自傲,否則幹嘛還要換人換黨做做看?立法機關還要年復一年地修改並創造制度?更重要的,為何世界上還充滿著各式各樣複雜難解的挑戰?

只要還有問題,我們就得努力去解決民主還不夠完美的制度挑戰;若想解決問題,就得認真思考;至於思考能力的培養,整個教育體系與制度當然有無法推卸的角色。

除了教育,其實還有媒體。

看著當前的台灣媒體亂象,雖很難想像他們是「怎樣被教育出來的」,總之不及格並不能是推卸責任的理由。無論做為「第四權」或「大眾之眼」,個人依舊衷心期盼我們的媒體「總有一天」能走回正軌。

本書就是一個媒體善盡社會責任的最佳範例。

面對日本自一九九○年代以來幾乎漫無止境的經濟停滯困境,加上二○○六到二○一二年間,幾乎每年都面臨內閣更迭的政治困境,更別提因二○○八年金融海嘯衝擊所浮現的「全球政經綜合症」,這麼多無可迴避的問題,都讓作為當前制度主流的民主,既難逃也不應擁有豁免於被監督的義務。

為解決一連串心中的困惑,日本「朝日新聞社」組織了一個由三十二名媒體人參與的大型採訪組,除了走出國門,從全世界的宏觀角度來看問題外,他們並將採訪所得以「混沌的深淵」作為專欄名稱,陸續刊出以饗讀者,最終並修訂集結成這本書。如同前言所稱,「本書的目標並不是提供這樣做就沒問題了這般的答案,若真知道答案,眾人就無須如此辛苦;未解之事依舊未解,因此本書提出並確立問題,期望作為讀者思考的墊腳石。」

確實,別以為看了書就無需思考,正如別以為有了民主就萬事俱足。以此為推薦序,更殷盼以此與大家共勉。

Anchor 12

小國的抵抗與苦澀 【布拉提斯拉瓦】

面對催促「快點拿出成果」的市場,德國政治希望「市場能更通情達理一點」,並持續與市場對抗。這時候,中歐小國斯洛伐克的民主政治正在被市場玩弄。

二○一一年十月十一日,在斯洛伐克的布拉提斯拉瓦,拉迪喬娃總理一面流淚,一面盼望聯合執政黨團結,她說道:「我們會失去世界的信賴。」

不過,聯合執政政權裡率領第二大執政黨的理查‧蘇利克黨魁表示:「我們沒有拯救世界的責任。」在研議金融穩定基金之擴充與否的議會中,聯合執政政權產生分裂,使擴充案被否決。

二○一○年七月開始活動的聯合政權由四個政黨混合組成,總和議席勉強過半。若歐元區的十七國未能全數通過,擴充案便無法定案。歐元區的人口超過三億三千萬,而斯洛伐克的人口僅有五百四十萬,這樣一個小國竟然掌握著歐元區的命運。

在斯洛伐克議會決議前,金融巨頭德克夏銀行破產。若斯洛伐克持續堅持現有立場,歐元區極有可能會全體沉沒。拉迪喬娃總理揭露:「我跟盧森堡的榮克總理(歐元集團主席)以及德國的梅克爾總理用電話商量過很多次。」

拉迪喬娃總理置身於市場及歐元區盟友雙方給予的「壓力」之中,她只能選擇內閣總辭職,好換取與企圖奪取政權的最大在野黨達成協議。

兩天後,議會再決議的結果為最大在野黨一片贊成,順利通過擴充議案,而內閣則全體辭職。

「我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但我別無選擇。」拉迪喬娃總理接受《朝日新聞》的採訪,揭露她想在二○一二年三月的大選前離開政界的意念。具有社會學家身分的拉迪喬娃總理說道:「現在真正統治社會的究竟是誰?不得不說,社會深深依賴看不見實體的市場,而不是國民選出的政治人物。」

不要政治,只要競爭再競爭 【宏都拉斯】

有一個國家將「免於貧困的自由」這樣的夢想託付給市場,為此,該國甚至修改憲法。

那個國家就是位於中美洲的宏都拉斯。宏國人口約七百五十萬人,國家經濟仰賴咖啡及香蕉輸出,六成國民過著國家判定為貧窮水準的生活。為求讓外國企業進駐國內,宏都拉斯欲打造「新市鎮」。據說宏都拉斯打算讓那裡成為連國家司法權都無法涉及的地方。

本採訪組在位於首都德古斯加巴的總統府,與名為奧克塔維歐‧桑切斯的總統府幕僚長見面。他說道:「麻藥毒品組織在我國蔓延,國內治安不佳,負責取締的警察也貪污不斷。由於政治不安定,所以也無法履行契約。面對我國這樣的情況,外國企業不會進來。我國需要的是與政治完全切割分離的地方。」

所謂「與政治切割的地方」,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

首先,宏國打算將無人居住的廣闊土地從零開始開發,並在該處採用勝過全球「經濟特區」的優待措施,藉此招攬企業。在那個地方,企業能自由活動。

宏國將以事先擬定的法律以及社會基本規則作為基礎,與外國的政府合作,讓有識之士組成的「外部委員會」監視該地的行政。雖然居民擁有移住或遷移的自由,但是幾乎無法藉由民主程序改變該地的規則。司法與警察可說是國家的根本,而外部委員會也將擔起這份責任,宏都拉斯的司法當局則不可出手干預。

儘管這個國家問題重重,仍是個民主體制國家。該國在二○一一年時修憲,明文規定「新市鎮」不受司法權管轄。現在,宏國正進行候選地的選定作業。

桑切斯幕僚長說道:「全球化持續發展,讓國家變富足的機會確實增加了。」他所描繪的是享有全球市場恩惠的「新市鎮」樣貌。從各國聚集而來的企業創造就業機會,並擔起技術轉移之責。他認為那正是讓各國國民變得富足的良機。

現在,宏國每年有七萬名以上的國民流出到國外,前往美國等外國尋求工作。不過,只要這個都市順利發展,宏國的國民就能「在自國學習複雜的技術與知識,並靠自己的力量變得富足」。

據說,韓國等國的大企業已經展開詢問或視察。桑切斯幕僚長說道:「我們擁有速度優勢。市場果然比政治更有力量。」

最近,「打造出讓市場的力量發揮至極限的新市鎮」這樣的想法開始引人注目。因經濟成長理論而聞名的紐約大學教授保羅‧羅默提倡的「憲章城市」(特許城市)構想也是其中之一。

市場若要發揮機能,「適當的統治」必然不可或缺,基於如此考量,便以訂定社會基本制度的憲章為打造都市的基礎,藉此完全排除阻礙都市成長的既得利益者及政治影響力。

宏都拉斯的羅博總統任命羅默為「新市鎮」的外部委員會議長。羅默說道:「新市鎮讓開發中國家能夠快速成長,而先進國家則能夠靠投資獲取利益。」羅默的願景是在全世界打造「新市鎮」,讓這些新市鎮各自招攬企業及人才,彼此競爭,進而創造財富。

換言之,對於對民主政治敬而遠之的全球市場而言,新市鎮等同提供其享有治外法權的「殖民地」。羅默針對「殖民地主義」的批判如此反駁:「開發中國家自己主動採用那些制度,所以不能說是殖民地。」

 

對於受特權及貪污束縛的政治而言,能夠藉由競爭迅速推進事務的市場顯得十分耀眼。

從德古斯加巴的機場乘車至市中心,就能看見外資飯店及麥當勞並列,在路上也能與梅賽德斯這般的高級汽車擦身而過。相反地,朝稍遠的山丘望去,便能看見斜坡上密集地搭滿簡陋的住宅。

在當地的家具販售店工作的伊耐斯‧薩布拉(五十八歲)說道:「外資飲食店幾乎都只是本地企業去簽授權契約而已。應該是因為我國治安差,所以才不來這裡吧。這種狀況從十五年前開始就一直都沒有改變。」他對「新市鎮」計畫將帶來企業的直接投資一事投注許多期待。他說道:「我想只要外國企業過來,我們的生活也會一下子變好。」

不是市場向社會效勞,而是社會向市場效勞。如此一來,先前政治斷然放棄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便能夠實現。市場潛藏著「魔力」嗎?縱使曾經歷雷曼衝擊,又被歐洲的國債危機苦苦折騰,人們仍持續受市場迷惑

五十年無人投票的島 【大分‧姬島】

 

許多民主國家已經變得無法解決問題。主權者(國民)反覆投票,就算使政黨或領導者輪替,階級差異依舊擴大,同時也無法決定核能發電廠的去留。民主政治為何崩壞?本書希望從關乎「選擇」的寓言式故事開始思考。

 

某座島嶼的村長選舉,五十年以來皆無人投票。那個村莊就是浮於瀨戶內海西邊的大分縣姬島村。該村人口約兩千兩百人,產業以漁業為主。繼一九五五年的村長選舉後,連續十五回的村長選舉皆為無投票當選。

若要前往姬島,必須從國東半島搭乘渡輪。在渡輪上,大家應該能察覺二十來歲的渡輪船員們胸前有著「船舶課」的字樣。他們都是村公務員。

從港口朝前行進,看到唯一的紅綠燈後左轉,就能抵達福祉設施「姬壽苑」。看護等職員共有四十三人,其中半數以上為村職員。職員中有四十人為女性,其中十五人正在育兒。大海久里子(三十三歲)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她一週工作三天,薪水是一般薪資的三分之二。她說道:「我把薪水拿來貼補家計,生活因此輕鬆了不少。」拜訪村辦公處,也能發現年輕的女性職員非常多。

大家或許耳聞過所謂的「行政工作共享」。四十多年前,因青年人口外流而大為頭疼的前村長藤本熊雄,決定「壓低辦公處的職員薪資,省下的薪水則用以聘僱更多的年輕人」。

現在島民中每十一人就有一人為村公務員,其數量為同規模地方自治團體的四倍以上。難免使人認為公務員的數量實在太多了。

姬島當初拒絕加入「平成大合併」。藤本昭夫村長(六十八歲)說道:「若支付與其他地方自治團體相同的薪資,就沒辦法維持職員的數量。」順帶一提,現任村長為前任村長的長子,他當初在無投票選舉的狀況下接任村長一職。如此一來,就算被批評為世襲也在所難免。

只是,形同村子存款的基金超出二○一○年度的一般會計預算1,約有二十二億八千萬日圓。職員的薪資水準為全國最低。公民館改建後直接作為辦公處使用,辦公處送發的文件則由職員直接遞送。

姬島很早以前就投入「預防醫學」,村內一個人的平均醫療費用為縣內自治團體中最低者。唯一的診所中有三位醫師及一位牙醫常駐。若走在村中,應該能遇見生龍活虎的老人家吧。

從辦公處步行約十五分鐘後就能抵達日本對蝦養殖場,工作人員約有三十人。養殖場從昭和三十年代(一九五五年)開始由村子主導營運。過往因營運公司的退出等事件使養殖場深陷危機時,姬島村以「養殖場垮掉的話,姬島也會垮掉」的態度全力支持。日本對蝦現在已成為島上的特產。

       

以無投票的方式決定行政首長,並不符合民主政治。《朝日新聞》也以此為宗旨撰寫相關報導。面對此問題,藤本村長反問:「雖然選舉對於民主政治是必須的,但是就現實面來看,現在的政治不是已經變成『為了選舉』的政治了嗎?」

若村長在選舉時輪替,姬島還能實現行政工作共享嗎?能拒絕合併、重視預防醫學又堅忍不拔地強力支持日本對蝦養殖場嗎?

現任村長的任期將在二○一二年十一月結束。屆時你若造訪姬島,你會說「即使如此,還是應該靠選舉選出村長」嗎?

相關書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