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關於小提琴家族的全面資訊——從歷史背景到技術細節,從工藝到市場考慮——本書為任何有興趣了解、選擇和維護小提琴的人提供了全面的基礎。無論您是音樂家、學生或收藏家,這些知識都可以讓您欣賞這些非凡樂器的藝術性、聲學效果和文化意義。
──納斯蘭.納維Nasran Nawi
馬來西亞國家交響樂團總監∕指揮
本書作者是一位提琴音樂的愛好者,為了更親近提琴,他潛心投入製琴技藝,並遊歷世界尋訪名琴,向名師學習提琴製作工藝。此書匯集作者多年鑽研所獲之知識,以清晰而系統化的方式,介紹提琴四百年的演進史,結構、材料與製作的精巧細節,十餘個知名製琴家族的美學鑑賞,以及保養、選購的方法等等。
本書特色:
◆首本由台灣作者所撰,針對台灣讀者所設計的提琴百科書籍,兼具工藝性、知識性與實用性。
◆百餘幅照片與圖片,圖解說明提琴之結構、製作與保養。
◆世界三大名琴鑑賞。
本書榮譽:
本書獲日本音樂雜誌連載及日文版出版
博客來藝術類書排行榜第一名
誠品書店十大排行榜
博客來年度百大網獨喜100
博客來年度百大編輯獎推薦100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
推薦人:
陳藍谷
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蘇顯達
北藝大小提琴教授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
林天吉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指揮
文化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
田中良司
台灣山葉樂器公司副總經理兼廠長∕台灣師大音樂系講師
劉聖文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音樂博士∕台藝大音樂系教授
周春翔
NSO國家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維也納音樂學院演奏高等文憑
納斯蘭‧納維Nasran Nawi
馬來西亞國家交響樂團總監∕指揮
聯合推薦
莊仲平
為資深工程師,公司遴選赴英國公費留學,獲里玆大學碩士學位。自幼愛好古典音樂及提琴演奏,特拜師學習提琴與琴弓製造,遠赴世界各地製琴城鎮,並探訪當代製琴名家,進而深入研究提琴相關理論與知識,將多年理工經驗應用於提琴研究。
另著有:《琴弓的藝術》、《提琴工作室裡的樂章》及《提琴之愛》等提琴類書。
新版序
提琴的歷史
世界弓弦樂器的起源與流傳
直立式弓弦琴
臂上式弓弦琴
現代小提琴的出現
提琴在台灣與中國的發展
提琴的結構
提琴的結構與木料的選擇
面板、背板與側板的構造與機制
琴頭、旋栓箱、琴頸、指板
音柱與低音樑的功能
琴橋的構造及其功能
琴弦的規格
其他零件
弓的歷史、構造、選購與製造
弓的歷史
琴弓的質料和結構
良弓的特性和選購
弓的製造與修護
弓毛的機制與弓毛更換
松香塊的特性和選用
提琴的評鑑與美學
如何評鑑一支提琴
提琴的音響美學
提琴是藝術品或工藝品?
古董提琴的價值
古提琴之美
古提琴的音質與價值
義大利提琴學派
德奧、法、英的製琴家
提琴製作
提琴製作的前置準備
提琴製作
製琴學校
提琴油漆的祕密
遺失的油漆祕密
底漆的特殊效果
漆料的配方與處理程序
提琴的維護保養
提琴的維護
提琴各零件的保養
修琴觀念與修琴師
提琴的市場與選購
提琴的市場分類
提琴的購買途徑
提琴的市場陷阱
提琴的音響原理
聲音的原理與要素
提琴發音的肇源
史特拉底瓦里提琴聲音的祕密
提琴音質的追求
參考文獻
近年來台灣提琴學習的風氣大盛,各中小學校陸續成立弦樂團,市面出現不少提琴專門店;許多鋼琴業者陸續兼營提琴業,平價提琴從大陸以貨櫃大量進口。同時,高價位數十萬元以上的提琴,亦絡繹不絕地從歐美攜回,數百萬元的古董名琴在臺灣也不乏市場,連世界頂級的史特拉底瓦里等名琴亦在台上櫃待售。提琴在臺灣的發展,遠超乎人們所想像。
然而,大眾對於提琴樂器的概念卻甚為缺乏。音樂學院的教育宗旨是培養音樂藝術家,教學課程以演奏技術、音樂史、音樂教育等為主,至於樂器本身,則被視為一項工具,是藝術家表達藝術理念所使用的媒介,所以對於提琴樂器的知識,如提琴結構、製造、評鑑、維修、保養及購買等,則較為忽略。而非音樂學院體系的愛樂人士則更為無助,常常只能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知識無從探尋,疑問無法解答,以致於無知受騙與荒謬事件層出不窮,意外屢屢發生。在這種資訊匱乏,而需求廣泛的情況下,一本完整的提琴工藝書籍實有必要。
在管弦樂團裡,弦樂不僅占整個樂團的三分之二,在演奏份量上,也是其他樂器難以比擬,弦樂幾乎可決定一個管弦樂團的特質,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一支好提琴雖昂貴且脆弱,不過若仔細保養還是可以享有數百年的壽命,妥善的預防保養是不可或缺的。通常一位演奏者在學琴過程中,總是逐步升級更好的提琴。因此,認識提琴的構造與機制,具備基本的評鑑知識,實在是必要的。
對於提琴工藝的研究,歐美先進國家早有深入的探討,甚至有些專家學者窮極一生從事提琴樂器的研究,他們使用儀器作面板的振動分析;以電腦作聲音的傳遞分析;對油漆作化學分析;對木材作材料分析──用很科學的方法作物理與工程的研究。而在台灣,這方面的探討尚稱闕如,有關這方面的書籍更是極為稀少。
一般人總以為提琴工藝是音樂藝術的領域,事實上提琴樂器也是綜合多種工程跨學科的一種科學,例如:提琴結構是力學工程,面漆是化學工程,音響是音波物理學,提琴響板是材料學,至於製造及修護則是一種精緻工藝。所以,提琴工藝的研究有待更多具理工背景的人士投入,以期多元化的研究成果。
提琴是一種手工藝,每把琴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提琴的評鑑與選購,需要相當的眼光與經驗,一般大眾很難輕易入門。本書以科學的方法逐一分析提琴的美學與機制,協助讀者對提琴做綜合研判。此外,對於提琴的市場面與陷阱,也提供實際經驗,俾有助於讀者選擇正確的購買途徑,避免誤蹈陷阱。
本書希望透過提琴製造的程序解說,使讀者對提琴有進一步的認識,對於提琴的鑑賞、購買、保養及送修等,都有很好的助益。但提琴製作學派眾多,型態各異,本書所列的尺寸與製程也僅供參考。必須再三強調的是,提琴維修是很精密的手藝,損壞應由有經驗的師傅來處理。但在提琴送修時,顧客對提琴構造,需有基本的認識,能了解並判斷修理方式,才方便與師傅溝通。
對大部分人來說,提琴的發音原理是相當無聊的物理現象,但若要深入了解提琴的音響,則不能不對此物理現象有基本認識。本文所作的,也只是基礎而必要的介紹,沒有艱深的公式與計算。
另外,關於提琴的歷史,各家學者的認知與解釋不同,本書為此作了廣泛而深入的考證,旁徵博引,花費不少精力,才作出結論,以臂上式與直立式持琴法來分類,方便提綱挈領,合理地解釋歷史演進脈絡。
筆者自小就愛好古典音樂,但直到十八歲,才第一次親眼目睹小提琴這種樂器。當時,有位同學劉子聖兄帶了一把小提琴來教室,小提琴精美及優雅的外形、如寶石般的紅豔,小巧卻能發出優美亮麗的聲音,種種特質深深地感動了我。從此我便開始學琴,小提琴也給了我極大的精神安慰。
基於對提琴的愛好,又學過機械工程,也對手工藝有興趣,因此我尋覓機會拜師學習提琴與琴弓的製造,從此展開提琴探討的新途徑。後來又致力於提琴研究,主要是對提琴結構、提琴歷史、木材、漆料、維修、音響、古琴鑑賞,甚至商業市場的認識。與其說這些是我對提琴的執迷,不如說是「學道不成」的心理移轉,就是因為當不成演奏家,所以才來學製琴。
提琴製造學成之後,筆者曾在一家提琴專賣店兼職提琴修理,從實務與學習中摸索,得以接觸顧客,修護古琴,並了解提琴市場狀況。
為因應社會的需求、個人的提琴實務經驗及學經歷背景,在此多方面的因緣下,促成了本書的撰寫。本書在寫作上,完全以學術論文的嚴謹態度來進行,力求資料的齊全與正確,為此還特地遠赴歐洲的製琴古鎮克雷蒙納、米騰瓦、密爾古及布雷西亞等地參訪,參觀其博物館,拜訪製琴工作室及購買最新書籍。爾後我又前往英國收集資料,在約克大學圖書館查閱館藏最早的提琴圖書,可追溯到二百年前。再到全世界最大的舊書小鎮「上威河鎮」(Hay-on-Wye),收購了不少舊版提琴書刊,又拜訪中國的製琴重鎮泰興及製弓城鎮蘇州,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寫出一本內容紮實的提琴工藝好書。
《提琴的秘密──提琴的歷史、美學與相關的實用知識》這本書,再版已售罄多時,然在音樂界需求者眾,又蒙多所院校指定為教科書,因此筆者重新修訂部分內容,增加圖版,並由暖暖書屋編輯改版,為此特別感謝總編龐君豪先生的支持。
最後,要特別感謝奇美博物館前館長潘元石先生提供名琴照片,使本書增色不少。另感謝歐德樂器公司、皇家樂器公司、福隆昌提琴廠、維音提琴廠、朱柏麟、張文智、陳大村、陳龍根、陳瑞政、何維民等人的熱心協助與提供,與留學德國研究音樂學的鄭亞拿老師費心審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