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3輯
以「臺南400」為主題規劃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3輯,內容蒐羅地理環境、西拉雅族群、道路交通變遷、住宅建築、城隍信仰及庶民飲食文化等,透過文字書寫、圖片影像記錄,盤點臺南這塊土地流轉百年的市井風華。
交通是人員和物品在不同地點之間交流運輸的過程,涉及交通工具,如火車、汽車、摩托車、船、飛機等以及相應基礎設施,如道路、鐵路、橋梁的使用。記憶中的牛車、輕便車、五分車、蒸汽火車,邁向現代里程的高速鐵路等,訴說著不同時期交通設施的演變;重大道路的開通,代表經濟發展的動脈,而無論時代如何演進,物資條件如何變遷,「路」,始終是人走出來的。
走哪一種路徑、用何種交通工具進出臺南?是伴隨臺南400年歷史發展而改變,當中牽涉到國家政策、人力動員、財政預算、社會控制、天災地變等面向,所涉雖複雜多因,卻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因此本書擬從陸路交通、水路交通、鐵路交通、航空交通、道路文化等5個議題,就文獻史料的記載,輔以田野調查記錄,用以呈現臺南400年的交通生活風貌。
曾國棟
臺南市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現任臺陽文史研究學會理事長、臺南大學人文學院兼任講師,高雄市古物審議委員會委員(2015-)。長期從事文物史蹟之調查研究,以文物說故事,用古蹟講歷史,書寫臺南的歷史文化。
主要著作有《臺灣的碑碣》、《臺南府城古井誌》、《開基天后宮》、《歷史軌跡──從熱蘭遮城到臺南府城》、《埔里鎮觀光篇》、《續修南投縣志觀光篇》、《續修新竹縣志交通篇》等專書,以及《南方有佳餚──府城文學踏查地圖5》、《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踏查地圖4》、《大臺南市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境之南:府城地名的故事》、《鳳凰蹁躚:府城建城290年特展圖錄》、《興濟宮大觀音亭》、《臺南關帝殿》、《封存再現∕澎湖南方四島》、《深耕臺灣民俗的文化人:莊松林》等合著。
市長序
局長序
前言
第一章 陸路交通
荷鄭時期道路
清代官道
南路官道
北路官道
官道上的歷史場景
日治時期道路
臺南縱貫道路闢建
二戰後的公路
國道
省道、快速道路
第二章 鐵路交通
縱貫鐵路
西部縱貫線鐵道
臺南段鐵道的興建
鐵道橋梁
鐵路車站
產業鐵路
糖業鐵道
鹽場鐵路
輕便軌道
高速鐵路
第三章 水路與航空
臺江到安平港
臺江港道變遷
安平與府城的對渡
鹿耳門港道
安平商港
五條港到臺南運河
府城西緣五條港
臺南運河
倒風內海港口
鐵線橋港
鹽水港
茅港尾港
麻豆港
臺南機場
第四章 臺南道路文化
大道之行
鹿耳門大道
四草大道
台江大道
新港社大道
西拉雅大道
目加溜灣大道
直加弄大道
南榕大道
湯德章大道
臺南街道故事
人物典故的路名
歷史遺跡的街名
廟宇信仰
方向指標的路名
時代標識的街道名稱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坐擁臺南400,展望府城未來!
1624年荷蘭人渡洋來臺,在今日的安平古堡處建造「熱蘭遮城」,開啟臺南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航線中的重要據點。這不僅象徵大臺南走入世界舞臺,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一環,來自不同族群的先人在這塊土地上互相影響、磨合,隨著時代更迭,累積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基,自本人上任以來,便以「讓臺南躍升為文化科技首府」作為市政推動願景,企圖營造更多城市文化亮點,讓臺南活躍於世界舞臺之上。持續推動建構系統性的「臺南學」文化庫,乃是讓臺南文化紮根的重點工作之一。
以系統且多元性建構「臺南學」基礎文化庫為目標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系列》延續自《南瀛文化叢書》,數十年來蒐羅整理臺南在地人文史地、工藝文化、歲時禮俗、宗教信仰、常民生活等文獻資料,邀集各領域專家學者實地走訪,深入田野調查,展開研究計畫,透過梳理文化脈絡,將臺南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詳實紀錄。即將於2024年底出版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3輯,延續第12輯以「臺南400」主題發想,以「大臺南地區環境變遷」、「平埔原住民族」、「府城建築」、「交通網絡」、「城隍信仰」、「常民飲食文化」等六個面向,撰文《滄海桑田──大臺南兩大內海的環境變遷》、《穿越400年認識西拉雅族(文化篇)》、《府城住宅400年》、《臺南道路交通誌》、《爾來了──四百年來臺南城隍信仰的發展與變遷》、《臺南好食》等六本專書。試圖為臺南四百年來的珍貴文化資產留下文字紀錄,進而提升全民視野,紮根臺南,放眼世界。
回顧2024的大臺南,「臺南400」紀念活動緊鑼密鼓地展開。率先由2024臺南燈會於年初揭開序幕,緊接著臺南國際音樂節、紅球行動、臺南文化創意博覽會、臺南設計展等。以「城市發展」、「慶典活動」、「民間響應」等三大主軸,透過各類型態的展演,邀集全民共同響應,這不僅是回顧先民走過的400年足跡,更要進一步展望未來,讓臺南繼續在世界舞臺發光發熱!
臺南市 市長 黃偉哲
精煉臺南,沉香百年!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多年來持續投入「臺南學」系統基礎文化庫的建構,邀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由各文化層面挑選研究議題,進行深度的在地文化調查、多方蒐羅爬梳文獻、展開研究撰寫計畫,以期在日益變遷的本土文化環境中,保存大臺南文化史料,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
《大臺南文化叢書》延續《南瀛文化叢書》,已出版專書87冊。此叢書從不同視角論述、爬梳歷史,擺脫生硬的教條式書寫,實踐公眾歷史論述,重建地方社會與人群集體記憶,強調大眾史學的重要性。結合公眾之力,不斷挖掘,強化臺南文化的深度與廣度,精煉出獨一無二的臺南文化底蘊。
2024年11月出版的《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3輯,特別邀請吳建昇、段洪坤、蔡侑樺、曾國棟、謝貴文、張耘書等六位老師執筆,以「滄海桑田」、「西拉雅族」、「府城建築」、「臺南道路交通」、「城隍信仰」、「常民飲食文化」等六個主題,重新梳理臺南四百年來之重要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並對臺南這座城市記憶、文化底蘊進行提取與轉化。
由吳建昇老師撰文的《滄海桑田──大臺南兩大內海的環境變遷》,嘗試以時間為縱軸,從歷史文獻或地圖資料,盤點臺南兩大內海在地理環境上的變化;段洪坤老師則透過《穿越400年認識西拉雅族(文化篇)》引領我們認識西拉雅族的社會與家庭制度、飲食、漁獵、信仰、服飾與歌舞文化等;臺灣因其特殊之地理條件與歷史發展,累積多樣的住宅文化,蔡侑樺老師以《府城住宅400年》為題,以留存的宅第類「文化資產」為中心,帶領讀者認識400年來出現在「府城」及其周遭區域多樣的住宅文化;《臺南道路交通誌》由曾國棟老師執筆,論述臺南400年來的交通要道與先民生活概況;臺南是全臺城隍廟數量最多、歷史最久、類型最多元的地區,謝貴文老師的《爾來了──四百年來臺南城隍信仰的發展與變遷》,爬梳四百年來臺南城隍信仰的發展與變遷;民以食為天,臺南幅員遼闊,依山臨海,多樣的地理環境與宜人的氣候孕育了豐饒的物產,張耘書老師特地獻上《臺南好食》,從產地到餐桌,讓你細細品嘗一道道令人驚豔的臺南美食。
臺南歷史悠久、文化豐沛,具有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獨特魅力與價值,在時代的演進,新舊文化的交融之下,創造出新型態的人文智慧城市,呈現全新的城市面貌與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讓臺南豐厚的文化底蘊,越陳越香!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謝仕淵
前言
交通是人員和物品在不同地點之間交流運輸的過程,涉及交通工具,如火車、汽車、摩托車、船、飛機等以及相應基礎設施,如道路、鐵路、橋梁的使用。記憶中的牛車、輕便車、五分車、蒸汽火車,邁向現代里程的高速鐵路等,訴說著不同時期交通設施的演變;重大道路的開通,代表經濟發展的動脈,而無論時代如何演進,物資條件如何變遷,「路」,始終是人走出來的。
清代文獻《番社采風圖》描繪臺灣平埔族渡水工具,以木、竹排及腰舟為主。腰舟就是將較大的葫蘆俗稱「匏仔」或「瓢瓜」繫於腰圍,或以手提,用為浮渡器材,呈現原住民渡溪方式,也是臺灣早期的交通文化。自17世紀以來漢人、日本人、歐美諸國外人,從臺灣島之外來到臺南,早期都以水路管道來臺南,各式船隻、竹筏是主要交通工具,並航行、停泊臺江內海。
從水路到臺南後,進出府城而有陸路交通,並發展出各種交通工具與設施,進入20世紀後,更有飛機以空運方式來到臺南。今日,進出臺南的交通有哪些呢?其一自行開車,臺南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南北向道路有國道1、國道3號及快速公路61號貫穿,東西向則有國道8號、快速公路84號、快速道路86號連接,形成縱貫臺南、山通大海的交通網。其二客運,搭乘客運可以輕易串聯西部各縣市,從臺北、到臺中,再到臺南,都有許多上下停靠站,經營臺南路線的客運業者家數多;臺市區路線的客運業者家數多,班次也密集,除主要的幹支線公車外,還有臺灣好行觀光公車、高鐵接駁車及市區公車等,極為便利。其三臺灣鐵路,臺南擁有便利的鐵路運輸系統,由南至北共有17個停靠站,其中包括連接高鐵臺南站的沙崙支線,以及知名的永康站、保安站。其四高速鐵路,臺南高鐵站位於歸仁區,緊鄰臺鐵沙崙站,遊客可方便轉乘高鐵與臺鐵。其五航空,臺南機場建於日治時期,歷史相當悠久,坐落於臺南市南區與仁德區交界處,距臺南市中心約六公里。目前國內線以金門、澎湖(馬公)等離島為主,國際線則以香港、日本、越南航線為主,是臺灣南部重要的聯外門戶。
走哪一種路徑、用何種交通工具進出臺南?是伴隨臺南400年歷史發展而改變,當中牽涉到國家政策、人力動員、財政預算、社會控制、天災地變等面向,所涉雖複雜多因,卻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因此本書擬從陸路交通、水路交通、鐵路交通、航空交通、道路文化等5個議題,就文獻史料的記載,輔以田野調查記錄,用以呈現臺南400年的交通生活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