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武 士

林錚顗
 
 
 
規格:32開;13 × 19cm218頁/黑白/平裝

ISBN:978-986-90685-6-7

 

2014年8月1日上市

定價250元

 

出版社:

 

  何處購書(請點選以下網路書店連結)

Anchor 9
內容簡介

問:電影《黃昏清兵衛》中,為啥真田廣之飾演的武士總是在編鳥籠?是太閒了嗎?

答:因為武士拿的是永不調薪的死薪水,而且是以米來支付的。如果米價高,就可以輕鬆過日子。但非常不幸的是,江戶承平時期米價下跌,嚴重打擊了武士的家計。偏偏禍不單行,竟然連物價也跟著漲。因此武士被迫走上了借貸或者兼差一途。編鳥籠和種杜鵑花去賣,就是很普遍的外快。

 

問:村正妖刀到底是怎麼個「妖」法?

答:德川家康的祖父、父親、嫡長子,全都死於村正刀下。這刀自然被德川家康所厭惡,不「妖」也不行了。

 

問:切腹儀式最早並無介錯人,為什麼江戶時代開始設置了三個介錯人?

答:許多被君主賜死的武士因切腹太痛苦而下不了手,所以設置了三個介錯人,固然一方面幫助懦弱的切腹人提早解除痛苦,一方面也斷了切腹人所有生路──反正不自殺,也會被人從背後殺死,換言之,讓切腹的人徹底地「看破」。就算準備切腹的人,萬一拿起脇差反抗,以一敵三,在「猛虎難鬥猴群」之下,仍舊難逃一死。所以,不如乖乖就範,搏個虛名也好。總之,介錯人的存在,就是切腹完成的一個保證。

 

問:二戰時期日本的神風特攻隊被認為是象徵武士道視死如歸的精神,但為什麼有些人是被憲兵押上飛機的呢?

答:如果神風特攻隊人人都像武士一樣視死如歸,就不用把自殺飛機的艙門弄得從裡面打不開,甚至只給單程的油料而已(起初是可以折返的)。這樣的安排與切腹儀式中設置介錯人,在意義上是相同的,說得直接些,就是從根本上截斷特攻隊員的生路,讓人無從選擇。

其實,並非所有的神風特攻隊員都能無懼死亡。有些神風特攻隊員在出發前夜,喝得酩酊大醉,大罵政府,為自己的命運狂哭,把夜宿的酒館的桌子砸爛,把牆壁戳得滿是坑坑洞洞,因為他們根本不想死。

 

 

武士,或說武士道,是一般人談到日本文化、日本人個性和行為時,最常浮現的印象。武士道,也是日本人自己最自豪最崇拜的行為典範。

 

但諷刺的是,世間任何事物,只要有任何典範存在,就表示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那個樣子。武士道的視死如歸、重視名譽……等特質的背後,既有著因懦弱而衍生出的「扇子切」及「介錯人」,還有因自以為是的驕傲,以捍衛名譽而為所有犯罪找到正當化的理由。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寫武士,第二部論武士。前者寫武士的生活、武士的階級、婚姻、武器以及切腹,而有關這些事情的時間點,主要落在江戶時代;後者則論武士或武士道與櫻花、禪宗、特攻隊、中華武聖的關係。透過爬梳武士的各個面向,來還原真實歷史中武士的本來面目。

 

雖然本書所談的是武士的各個面相,但連帶也涉及了江戶時代的社會狀況、武家女性的地位、刀劍的演變、禪宗的參公案、零戰……等。

Anchor 10
作者簡介

林錚顗

 

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華聲報》及《西華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

 

著有:《水滸好漢不喝水》、《非三國》、《魏晉南北朝之酒色財氣》。

 

譯有:《住宅巡禮》、《鏡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惡的代價》、《隱私不保的年代》、《昭和史》、《自然的建築》、《隈研吾》、《日本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等。

Anchor 6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武士的B面

 

武士的生活

 百俵六人哭泣過日子

    江戶的苦惱──武士的膳食活動

 

武士的階級

 類別

    職務

 

武士的婚姻

    號令婚姻

    武家女性的地位

 

武士刀

    太刀

    打刀

 

切腹

    為何切腹

    殉死

    儀式

    介錯人

    丹田

 

第二部 武士論

 

櫻花‧武士道‧大和魂

 

武聖VS理想的武士

     義

     榮譽

     投降

     輕智

 

武士與禪宗

     禪宗傳入日本

     無心

     死

     參公案

 

武士道與特攻隊

     零戰

     神風特攻隊

     皇恩浩蕩

 

恩賞與奉公

 

附錄   另類兵團

 

Anchor 7
序言

        記得讀初中(國中)的時候,家裏藏有一把木劍,淺咖啡色,質輕而堅。我喜歡把它雙手高舉過頭,然後用力劈下,一時,彷彿自己是個闖蕩江湖的俠客,一刀劈倒江洋大盜似地,甚至有種莫名的快感湧上心頭。後來木劍不翼而飛,其他的木劍都無法給我相同的感覺。

 

        唸高中時,買了一部柴田鍊三郎的《決鬥者宮本武藏》,厚厚兩大冊,從下午五點開始看,凌晨四點讀完,中間只吃晚飯十分鐘,算是休息吧。目前書架上還擺著三年前買的一部日文版吉川英治的《宮本武藏》,只讀了第一冊前幾頁。最近看了木村拓哉主演的《宮本武藏》兩集,或許三船敏郎(還有許多日本明星也演過)所飾演的宮本武藏之形象深植我心,不是頂喜歡木村的宮本武藏。

 

        在我心中,宮本武藏就是日本武士(其實他是個浪人)的典型──劍術高超、勇猛善戰、足智多謀、不苟言笑。其實我知道那只是我的想像而已,因為按照我的經驗,只要有任何典型人物存在,就表示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那個樣子,換句話說,日本武士的水準,參差不齊,不會人人都和宮本武藏一個樣。

 

        記得好些年以前,龐君豪知道我留學日本,又是學歷史的,問我想不想寫本有關武士道的書。我回說,試試看。

 

        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有關武士道的第一本書,就是新渡戶稻造的《武士道》。從小我就不是一個偏聽偏信的人,後來又進入歷史系攻讀,經過一番耳濡目染,自然不會輕易相信新渡戶稻造所說的「武士道」就是武士道。然而光嘴巴上說不相信,卻又提不出任何證據來修正或反駁的話,終究不是理性的作法。時下的某些人經常只會反對,卻又提不出更好的意見或辦法,說真的,我很不欣賞這樣的人。為了弄清楚是否還有其他人的看法,我專程到東京神保町的舊書店,購買有關武士道的書。像在本書中引用或參考的《武士道の神髓》、《葉隱》二書,就是在那裏買的。價格還真不便宜!

 

        日本人治學問的態度和國人很不一樣,他們是「小題大作」,而我們是「大題小作」。譬如,光寫一本有關切腹的書,所涉及的史料就有四十幾種,引用的文獻也有二十來樣。這也就是說,研究功夫非常紮實,當然也提高了自身的可信度。這樣的做法,為往後續做研究的人,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理所當然,筆者也是受益者之一。當我在撰寫本書〈切腹〉一節時,便大量參考了山本博文的《切腹》一書。因為他是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教授,所以我認為他的著作是可信的;其次,既然是優良的研究成果,為什麼不多加參考、引用,以便和更多的人,尤其是外國人分享呢?

 

        涉獵了幾本有關武士道的書以後,「瞎子吃餛飩──心裏有數」,我深知再怎麼談武士道,也不會超越「小題大作」的日本人,所以決定寫些和武士相關的事情,我想這應該會比較有趣些。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寫武士,第二部論武士。前者寫武士的生活、武士的階級、婚姻、武器以及切腹,而有關這些事情的時間點,主要落在江戶時代;後者則論武士或武士道與櫻花、禪宗、特攻隊、中華武聖的關係。第一部多屬敘述性質,主要參考日本人的專門著作寫成,譬如,中江克己的《お江戶の武士の意外な生活事情》(這本書非常有趣,很想把它整本翻譯出來以饗讀者,不過,據說已經拿不到授權,真的太殘念了!)、山本博文的《切腹》及《武士と世間》。第二部則屬議論性質,由於未能,也不可能遍讀天下所有和武士有關的資訊,難免有些觀點已有人言之在先,若真有此種情況,在此先說聲抱歉,何妨就當作英雄所見略同吧。

 

        還有一件事,因為我專攻的是魏晉南北朝史,而不是日本史,雖然在校研究期間研修過日本近代史,但是往前的日本歷史,就不太熟悉了。因此有關鎌倉時代、江戶時代的歷史文化之敘述,主要是參考李永熾老師的《日本史》而寫出來的。

 

        在第二部裏,談了禪宗與武士的關係,譬如日本的劍道高手柳生宗矩所強調的「無心」,便是學自禪宗。在〈櫻花‧武士道‧大和魂〉一文中,筆者試圖說明何以日本人喜歡櫻花,幾乎到「中毒」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談到武士道與大和魂的關係。基於有人把武士道和神風特攻隊牽扯在一起,說什麼神風特攻隊的不怕死乃出於武士精神,筆者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皇恩浩蕩」才是真正的原因;同時也介紹了其他的特攻隊。還有不能免俗地把我們的武聖關公拿來和理想中的日本武士做比較,結果發現,兩者其實差不多,最大差別在於切腹的有無而已。當讀者對武士及武士道有些許了解之後,再回頭談武士的誕生及演變,便可明白武士道的內涵並非一成不變,反而是隨時代改變而不同。最後我的結論是,武士道源於「恩賞與奉公」,武士道乃是為人部屬或僕人之道。

 

        本書談的雖然是武士的各個面相,但連帶也涉及了江戶時代的社會狀況、武家女性的地位、刀劍的演變、禪宗的參公案、零戰……等,其實想談的東西真的很多,不過為了避免貪多嚼不爛,該割捨的還是得割捨。

 

        人是習慣的動物。一個用了十餘年的動作,實在難以割捨,如果想學習新方式,一定會感到不適應;明治政府頒佈〈廢刀令〉之後,原本習慣於腰間插著「大小」的武士,也感到不能適應,更誇張的說法是,由於走路失去了平衡,於是有人乾脆拿條蘿蔔插在腰間,走起路來也不會歪歪斜斜了。

 

        原本生活在嚴格的身分制度裏的日本人,突然被解放而成為「個人」時,也就是說,當獲得自由時,日本人難道沒有適應上的問題嗎?也許這是一個可以繼續研究的問題吧。

 

                    

 

Anchor 8
內文試閱

武士的生活

 

某個美國科普網站列出了歷史上前十名的厲害戰士,按照排名順序是:騎士、斯巴達武士、羅馬軍團、維京戰士、忍者、日本武士、阿帕契人、古羅馬軍團、馬木留克人、蒙古戰士、阿茲特克人。對於這樣的排名,參考參考就好,畢竟人人觀點不同,不過我覺得不對勁的是,忍者可以被歸於戰士一類嗎?其次,拿騎兵和步兵相互比較,妥當嗎?其實,這些都不重要,真正引我注意的是,在十位戰士中,日本竟然佔了兩名。

 

然而,日本武士的戰鬥力一直都很強嗎?倒也未必。如果把處於憂患的戰國武士和耽於安樂的江戶武士拿來做比較的話,前者為保命而勤練劍術,後者只是執筆辦公,那麼誰會擁有較強的戰鬥力,應該不言自明了吧。問題是,既然名為武士,卻執筆辦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那是因為在江戶時代以前,武士的公務以軍役為主,也就是打仗,不過在江戶時代兩百多年的承平時期裏,實質性的戰鬥已經消失,武士主要的公務也轉化為行政事務,所以武士變成了像公務人員的受薪階級。既然這樣,首先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生活,順便也可了解江戶時代社會的一些情況吧。

 

百俵六人哭泣過日子──武士的收入

 

日本諺語說:「在花為櫻樹,在人為武士。」同時俗話也說:「民以食為天。」對於在江戶時代被置於嚴格的身分制度中,而且作為四民之首的武士來說,吃飯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可是,大概從元祿年間(一六九八─一七○三)起,江戶地區的消費活動變得越來越興旺,飲食方面也逐漸變得浪費起來。不過,真正能享受膳食生活的,只有大名以上的階級,至於下級武士,在食材的選擇上,卻變得越來越傷腦筋,因為他們拿的是永不調薪的死薪水,而且是以米計算,譬如三十石、五十石不等。如果米價高的時候,能夠獲得較多的現金,可以輕鬆過日子。但非常不幸的是,從享保七年(一七二二)起,米價下跌,造成武士家庭收入減少,嚴重打擊了武士的家計。偏偏禍不單行,原本米價下跌已經夠慘了,竟然連物價也跟著漲。倘若武士擁有如同商人一般的才幹,能夠設法增加收入也罷,無奈只能從本身所擔任職務上獲得薪水,因此這種狀況迫使他們走上了借貸或者兼差一途。

 

經過江戶時代初期的動亂後,當承平日久,產業和經濟逐漸發達,而武士存在的理由也逐漸減弱的時候,由於江戶幕府本來就是一個軍事政權,而且當時的社會也建立於幕藩體制之上,所以,就算武士存在的理由愈來愈不充分,他們依舊必須維持體面。對於名譽高於生命的武士來說,就算為了門面而舉債,顯然也是在所不惜的。

 

不妨舉旗本的例子來說吧。旗本是擁有可以直接參見將軍的資格的人,但是家祿高低不一,最高接近一萬石,最低的年收入只有一百俵而已。一俵,三斗五升(約五十三公斤),一百俵就是三十五石。如果一家六口,加上一個僕人,一年消費大米約七石,剩下的二十八石可以賣出,換得現金。再用所換得的現金購買必要的日用品等,其實,賣剩米的錢就等於是他們的生活費。如果在自家後院種植蔬菜,就可以不必買蔬菜,那麼還可勉強過著貧窮的生活,一旦有額外開支,那就不得不舉債,然而還債又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話說回頭,有關武士增加收入的具體作法,像大名和旗本可以在自家庭院內開闢菜園,也可以製造味噌和醬油等供自家使用,可是下級武士的住家很窄小,他們多數過著和一般町人相同的生活,因此,在擠不出地方作為菜園,卻又不能不賺外快的生活壓力下,只好貼油紙傘、做鳥籠、糊紙燈籠、糊風箏、製筆、養金魚、培養杜鵑花……等等,以貼補家用。

 

在改編自日本作家藤澤周平的三個短篇,由山田洋次執導的電影《黃昏清兵衛》裏,男主角真田廣之下班之後,不勤練劍術,反而在地爐昏黃的火光中忙著製作鳥籠。當我觀賞這部電影的時候,一時搞不清楚武士為什麼做鳥籠?現在才知道他是受迫於生活,不得不設法增加收入的緣故。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御家人的兼職是被默許的,但旗本因體面問題而有所顧忌。

 

有許多武士,一旦連續上班兩天,第三天就不必當值(非番)。非番並不代表休息,而是利用這一天,做工作的事前準備,或者砥礪劍術和學問,換句話說,那是一個用來自我鍛鍊的日子。然而當物價高騰,生活困苦時,很多武士便利用這一天來賺取外快。

 

江戶的苦惱──武士的膳食活動

 

現代人基本上一日吃三餐,但往往會因為習慣、忙碌、控制體重……等五花八門的理由,而增加或減少進食次數。在江戶的武士和庶民,一日三食的習慣要到明曆三年(一六五七)江戶大火之後才固定下來。根據記錄,這次大火災約燒死十萬六千人,等於損失了江戶一成的人口。為了重建江戶地區遭大火所燒毀的六成建築物,眾多勞動者紛紛從諸藩來到江戶工作,由於他們有吃午飯的習慣,所以這個習慣也在江戶廣泛流傳開來。既然吃午餐,在江戶城內工作的武士也就必須帶著便當上班去,否則無處可吃,畢竟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到處林立著餐館、小吃店、速食店。

 

有一位元祿時代尾張名古屋藩的下級武士,叫做朝日文左衛門重章,年俸百石,他寫了一本日記《鸚鵡籠中記》,其中記載了當他擔任三人一組的城門守衛人員時,輪流準備午餐便當時的菜色,計有蘿蔔的莖葉、乾的滷味、豆腐、褐色海帶、牛篣、蒟蒻、山芋、兩尾鹽烤鯔魚、蜆肉拌涼菜等,以及酒。

 

從這些菜色看來,內容還算不錯。然而上班喝酒應該是不准許的。他的一位同事,就因為在勤務中喝得酩酊大醉,摔倒在地,由於摔破了腰刀的刀鞘,所以叫人從家裡送枝新的來,不巧卻被發現。上司訓斥他說:「在辦公室行動禮儀都必須表現良好,酒、零食等不准帶來!」其實,重章本人也是非常愛喝酒的人,經常喝得「氣色不快」,有時還喝到吐。畢竟在元祿的太平之世,武士早已生出怠惰之心,耽於遊談,而變得軟弱了。

 

當氣色不快時,怎麼辦?可以藉化妝來補救。江戶時代,一般武士也化妝。在由肥前佐賀藩(佐賀市)的山本常朝於享保元年(一七一六)整理而成的《葉隱》一書裡,談到武士化妝的事情。武士經常將化妝用的腮紅放在懷裡,萬一酒醒時或者起床後,發覺臉色不好,就取出腮紅塗抹一番。這顯然是因為臉色蒼白會造成他人不良的印象,所以才有必要化妝吧。

 

順便一提,便當的正確寫法應該是「弁當」。弁當原來指得是容器,用來放置外出時所攜帶的食物,不過到了江戶後期,在意義上起了變化,把所攜帶的食物稱為弁當,而裝食物的容器則變成「弁當盒」。由於台灣在一八九五年訂立馬關條約以後,才成為日本的國土,所以當時傳入的,乃是弁當的後期叫法,如今早已變成國、台語的語彙之一了。

 

有一種叫做「日之丸弁當」的東西,就是整個弁當裏裝滿白飯,中間放一粒紅色鹹梅乾,也就是說,百分之九十九的米,加上一粒梅子而已的食物。那個樣子就如同日本國旗一般,白白的一片,中間一點紅。據說,雖然大量的白米和小小一粒鹹梅乾一齊進入胃裡面,不過這粒梅乾卻可以中和掉百分之九十九的米所產生的酸,同時幫助身體盡可能地吸收米飯所產生的全部熱量。換句話說,吃了日之丸弁當,米飯立刻轉變成能量,對勞動者來說,它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食物。不過,日之丸弁當固然提供了卡路里,但由於欠缺某些維生素,所以不該天天吃它。一旦白飯吃多了,是會產生苦惱的,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喪命。

 

江戶時代中期,一日三食已經相當普通,可是,節儉的德川吉宗將軍(一六八四─一七五一)仍然堅持只吃兩餐,分別在早上八點和午後四點,而且只吃一汁三菜(一湯三菜)。他說:「如果是養生,那麼一日二食就夠了。超過了,便是肚子的奢侈。太平無事的時候,一旦養成吃飽的習慣,非常時期的時候,身體就無法充分勞動了。」     

 

一般說來,將軍、大名都吃二汁三菜。所謂二汁,或是文蛤,或是兔肉,全是味道清爽的清湯,而三菜之中,就算有生魚片,也不會太多,其餘的菜色有豆腐和蔬菜等等。最近,在發掘大名在東京的舊藩邸時,出現了鱸、鰈、鮶、真鯛、竹莢魚、文蛤、雞、鴨,還有為數不少的野豬和兔子。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將軍和大名的膳食,頗符合健康食物的標準,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吃過熱騰騰的食物,因為他們的食物都必須經過毒物檢測,經過這些折騰之後,飯菜能涼的早涼了,不知將軍和大名們是否還有胃口?

 

前面說過,大名的膳食頗為符合健康食物的標準,更值得一提的是,德川吉宗將軍每餐都吃糙米,試想,熱糙米飯尚且不太好下嚥,何況是冷的呢?倒是這個「無心插柳」的習慣,卻讓他遠離了某種苦惱。

 

元祿年間(一六八八─一七○三),白米精製的技術大幅進步,武士和庶民開始吃白米飯。白米是那麼地可口,只要配少許的醬菜,就能夠吃下好幾碗飯。

 

白米雖可口,吃多了也有後遺症。當年,從地方到江戶藩邸輪流值勤的武士,經常罹患怪病,早期症狀為胃納欠佳、腹部不適、便秘、易激動、易疲勞、記憶力減退、失眠、體重下降;病情進一步發展,造成肢端麻木、感覺異常、站立困難;嚴重的時候,甚至苦悶致死。當時的人稱這個怪病叫「江戶的苦惱」。

 

其實,苦惱起因於缺乏維生素B1所引起的腳氣病。原本米所含的維生素B1,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外皮和胚芽裡頭,但精製之後,這些都被捨棄了。被捨棄的部分叫做「糠」,它富含維生素B1,以及蛋白質、礦物質、脂肪等。因此,吃白米幾乎等於只吃澱粉,如果其他的副食未能搭配得宜,就難逃「江戶的苦惱」糾纏了。有趣的是,當這些輪流值勤的地方武士回到家鄉,「江戶的苦惱」立刻不藥而癒,我想,一定是飲食生活改變,不知不覺中攝取了維生素B1之故吧!

 

 

相關閱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