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nchor 45

嗨,馬克思! 再見啦,資本主義!

Hi,마르크스 Bye,자본주의
姜相求(文)、孫文祥(圖)金泰成、金暢
 
 
規格:25開;14.8 × 21cm276頁/黑白/平裝

ISBN:978-986-90685-7-4

 

2014年8月7日上市

定價350元

 

出版社:

 

  何處購書(請點選以下網路書店連結)

內容簡介

「無論是誰,只要努力工作就能生活得好」

             V.S.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

 

當後者才是事實時,你還能不懂資本主義嗎?

 

輕鬆進入資本主義世界,沉重揭開血汗奴工真相

本書讓你清楚知道資本主義怎樣讓你變成奴隸!

 

 

馬克思:「資本自從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沾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工作時數越來越長,薪水卻越來越少

每個「人」都成了商品,卑微地向資本家兜售自己

資本的貪婪導致經濟大恐慌,那隻「看不見的手」真的看不見了

 

只要有錢賺就殘酷無情地驅趕好端端的人,是資本主義的特徵,

而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則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特徵。

當前在各大城市以再開發的名義驅趕在那裡正常生活的人,給予微不足道的補償金,這其實就是現代版圈地運動。

該是重新了解資本主義的時候了!

 

《資本論》很多人感興趣,但因龐大的篇幅、深奧的概念、複雜修飾和術語,很少有人讀或讀完。因此,為了便於一般讀者的閱讀,本書不是對原著的簡單濃縮和解釋,而是不拘泥於原著結構,自由地重新解構了原著體系,以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解了《資本論》的精華。

 

本書重點並非介紹《資本論》的整體理論,不完全沉迷於原著,刪除了原著中大量艱澀的理論體系和闡述、數學演算式及英語縮略語,將深奧的理論與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特別是將學術性的理論語言改為生活語言,大量採用豐富的現實生活事例,藉由在勞動第一線能夠接觸到的具體事例與比喻,解釋了難以理解的概念;以講故事的形式,以形象化的非常易於理解的現實生活的內容和場景,結合新近社會上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事,引用了馬克思以後的理論和現實,對《資本論》進行了一些使讀者易於理解的補充和解釋,讀者反映淺顯易懂,生動有趣。

 

書中隨處有有趣的對話場面,並附上漫畫,在説明讀者理解內容的同時增添了閱讀的喜悅。本書同時也介紹了從圈地運動到美國次貸危機等數百年來資本主義歷史上發生的有趣事件。

 

本書特色

  • 刪除了難以理解的修飾,術語,符號。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或物比喻。

  • 通過具體事例解釋深奧的概念。

  • 幽默的語言,加入許多日常生活化的對話。

  • 使用漫畫增加閱讀樂趣。

 

 

Anchor 46
作者簡介

作者  姜相求

長期從事社會運動和政黨活動,從事對勞動者和民眾的教育事業,現為進步新黨首爾市教育委員長,勞動者對策社會學習院講師。著有《新自由主義的歷史與真實》、《我一生中最美麗的265天》等。

 

漫畫作者  孫文祥

長期從事漫畫,曾在韓國幾大報紙連載漫畫,出版多部著作,是韓國有影響的漫畫家。

Anchor 42
目錄

第一章    生產關係是朋友關係?──生產力、生產關係、生產方式

 

生產的力量

老闆和職員

包括了制度的生產方式

 

第二章    「我也是商品」──資本主義的特徵

 

為了賺錢……

必須有錢……

「我也是商品」

 《資本論》歷史閱讀  圈地運動和工人的誕生

 

第三章    實質是勞動──價值和使用價值

 

相互交換必需品

價值比較

勞動是交換的基準

第四章    輕巧地掩蓋了血汗的貨幣──價值的本質和價值形態

價值計算法

價值的外形

表現了勞動的貨幣

《資本論》歷史閱讀  比資本主義更悠久的貨幣的歷史

 

第五章    變成了神的錢──貨幣與資本

 

貨幣的作用

變成了神的錢

《資本論》歷史閱讀  依靠掠奪和暴力而誕生的資本主義

 

第六章    資本的本源是勞動──資本和剩餘價值

 

資本的實質是剩餘價值

創造剩餘價值的勞動

蔑視工人的哲學背景

第七章    戰爭中的兩個公式──互不相同的產品價值公式

資本主義的代表性粉飾

價值出自工廠而並非市場

《資本論》歷史閱讀  馬克思生平與《資本論》

 

第八章    若要剝削得更多──剩餘價值率和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勞動和勞動力的差異

奇怪的工資

剝削得更多的方法

無條件驅使

 

第九章    現實地進行剝削──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特別剩餘價值的生產

 減少工資,提高勞動強度

領先者賺得多

貪婪帶來的技術發展

削減工資的辦法

沒有善良的「資本」

 《資本論》歷史閱讀  依靠世界民眾的鮮血變成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的英國

 

第十章    資金周轉──資本的循環和周轉

 

轉動產生「錢」

不斷變換的資本

只有生產資本創造剩餘價值

根本缺點

越轉越豐厚

勞動力是流動資本

 

第十一章  代代相傳的工人──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和相對過剩人口

 

不斷累積的資本

代代相傳的資本家和工人

資本再生產的公式

 

第十二章  失業是必然的──資本有機構成的高度化與失業

多買機器還是多買人

增加機器減少人員

 

第十三章  唯獨他們參與的奇怪的分配──價值的分配

 

欺騙工人的工資

奇怪的分配

從產業資本獨立出來的商業資本

驅動「假資本」的金融資本

地主就是「錢主」

剝削時同心協力

《資本論》歷史閱讀  荷蘭的鬱金香投機

 

第十四章  資本滾滾流向「恐慌」之海──平均利潤率下降傾向與恐慌

 

利潤率是剝削率

為了剝削所做的努力

變為生產價格的價值

資本招致的利潤率下降

延遲恐慌的因素

《資本論》歷史閱讀  歷史資本主義觀點

 

第十五章  貪婪招致的災難──恐慌的發生

 

開發欲望的社會

財富日益集中

泡沫終將破滅

貪婪招致的災難

《資本論》歷史閱讀  次貸抵押貸款危機

難道沒有別的世界嗎?

 沒有獨自生存之路

 

Anchor 43
序言

三三三

 

第三三三號!幸運之數三竟然出現了三個,著實令人驚喜三三三次的數字,卻讓人感到十分不耐煩。現在顯示幕上顯示的數字是一三四、一三五、一三六,手裡的叫號條上的數字是三三三。王大明的前面還有二百人。為瞭解自己是否具有獲得失業救濟金資格,他來到了雇用支援中心。雇用支援中心人滿為患,前面還有二百人,這就意味著起碼還要等上二至三小時,他感到十分鬱悶。錢到底是什麼東西,被公司炒了魷魚剛過幾天,就要為孩子下個月的托兒費擔心。一如往常,居家過日子時常擔心的就是錢。掙了錢,人活著就高興,沒有錢就鬱悶。人生的喜怒哀樂總是與錢相伴相行。

 

金錢至上的社會,錢左右人類生活的社會,是的,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瞭解這個資本主義社會既很容易,又很費力。之所以說資本主義社會容易理解,是因為我們就生活在其中。當然了,這是不言自明的。

 

假如向古人介紹說有個叫「洗衣機」的機器,是自動洗衣服的機器,無論你如何說明都無濟於事,因為他們無法理解。「別開玩笑了,世上哪有那種東西?」古人會這麼說。同樣,假如向古人說「資本主義無論製造什麼東西,都是為了出售後獲得利潤」,對於他們來說無論如何都是無法想像的。但是,我們卻完全不會如此,因為我們只要聯想到平常看到和體驗到的東西就可以了。從這一點上說,我們理解資本主義是非常容易的。

 

    不過,並非所有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對整個資本主義都有透徹的瞭解。洗衣機是我們平時經常使用的東西,所以說到洗衣機無人不知,但是並非所有使用洗衣機的人都瞭解其內部構造,瞭解洗衣機如何由「洗滌」經「清洗」然後「脫水」,從而進行洗衣作業的。其實一般人也不會執意要瞭解洗衣機的內部構造,除了對洗衣機感興趣的一部分人,或是直接生產洗衣機的人,其他大部分人都覺得「只要好用就可以了,沒必要非得瞭解洗衣機的原理或操作方式」。

資本主義同樣如此。我們雖然生活在資本主義中,但是對於資本主義的構造以及它以何種原理運轉,為什麼由「景氣」突然變成「恐慌」,接著持續「蕭條」,都不太清楚。其實,大家平時對於這些既不想知道,也不容易知道。

 

在主流經濟學的理論中,我們常常聽到的就是,只要把經濟託付給「市場」,市場自身就能很好地發展,大家只需各自努力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就可以了,不必特別在意什麼。但是,我們卻親眼目睹到現實並非如此。

 

大家都知道,在「無論是誰,只要努力工作就能生活得好」及「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這二者中,後者才是事實。但是,過去數十年來,政府、企業或學校都在持續不斷地教導大家前者是正確的。可是,一九七九年的女性職工在極低的工資條件下每天工作超過十四小時,而到了二○○九年的今天,那些女性職工的女兒們作為非固定工,每個月領取勉強超過一萬八千多台幣的工資維持生活。長此以往,即便到了二○一九或二○二九年,情況也將相差無幾。這是很可怕的。

 

假如市場自主而有序地進行交易,本來是不會出現蕭條的,可惜經濟總是在大家即將淡忘的時候就會陷入又一次恐慌。失業者不斷出現,就業者感到不安,無業者更加惶恐不安,所有人都無法正常生存。大家明知罷工會挨駡,卻被趕到了不得不罷工的境地。在此過程中,高呼「市場萬能」的人既不能預測到經濟危機,不能堵住貧富兩極分化,也不能創造就業機會,而由此遭受各式各樣痛苦的卻是工人和老百姓。

 

「市場會解決一切」,這種說法如今著實讓人感到太過鬱悶。

 

近年來,隨著不斷出現社會熱門話題,造成社會大眾習慣一窩蜂地學習和了解這些問題。黃宇錫教授幹細胞研究造假事件發生時,全體國民成了幹細胞專家;二○○八年出現狂牛病騷亂時,市民舉著蠟燭走上大街,無人不是狂牛病專家。現在,該是資本主義了。在經濟危機時代,大家都該是「資本主義專家」了。

本書是一本可以輕鬆地閱讀、介紹資本主義的書籍。它不是一本高級精緻的、以新的闡釋來說明未來的書,而是通俗地說明了一百四十餘年前馬克思所寫的《資本論》。

 

《資本論》很清楚地說明了我們所生活且面對的資本主義現實,明快地解釋了「利潤」的產生過程,為什麼工人努力勞動卻總是貧困,為什麼失業者不斷地走向街頭。閱讀了《資本論》,就能理解工人為什麼只能罷工,瞭解發生恐慌的原因是什麼。

 

但是,《資本論》篇幅浩瀚且深奧難解,這一方面是因為內容使用了很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用的術語,再加上說明方式也十分獨特,即使是長期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人,也有很多不易理解的部分。高中生一百本必讀書籍之一的《資本論》,苦惱的工人和有知識的大學生都應該讀一遍的《資本論》,事實上卻誰都不能真正讀完它。本書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以有趣的方式摘取《資本論》的核心內容並傳遞給讀者。

 

本書的競爭對手,是全民喜歡閱讀的《體育報》,潛在的競爭對手則是至今已銷售過千萬冊,估計在國內銷售得最好的《汽車駕照考試題集》,以及在孩子中獲得超人氣的《魔法千字文》。

 

最後,我還要向幾個人致謝,首先是感謝每天早晨催促我起床寫書的朱賢淑女士,還要感謝父母始終安康,同時希望兄弟們家庭和樂,侄子們的健康成長對我來說也是莫大的幸福。

 

最後,在二○○九年六月,將此書送給此時出生剛滿三週歲的可愛的美露做禮物,雖然不知道她喜不喜歡。                             

 

 

二○○九年六月

姜相求

 

 

 

Anchor 44
內文試閱

第二章 「我也是商品」——資本主義的特徵

 

從現在開始,我們來瞭解資本主義的特徵。

 

通常當問到「那個人的特徵是什麼」,其實就是說此人和他人相區別的、自己所獨有的特點。因此誰都不會說「他有用胃來消化飯菜,用肝來不斷分解酒精的特點」。因為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相同的。相反的,大家會回答說「那個人很饒舌」,或者「他長得像老鼠」。特徵就是指這種與其他人相區分的特點。

 

 「不是有個很饒舌,長得像老鼠的人嘛,他叫什麼來著?」

「你說的是誰呀?」

「你連那個都不知道?真該揍。」

 

特徵,就是一個人區別於另一個人的獨特特點,只要知道了這個特點,就很容易區分出這個人。

 

「不是有領主擁有農奴,農奴種的糧食都要交給領主和教會的社會嘛,那個社會叫什麼來著?」

「你說的是中世紀封建社會嗎?」

「對,就是中世紀封建社會。」

 

只要知道了特徵,對於人和社會就很容易區分了。資本主義社會也是如此。偶爾會聽到有人說「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其他的社會,人類吃飯過日子不都是一樣嗎?」這樣講是無法知道資本主義的特徵的。所謂資本主義的特徵,就是資本主義與非資本主義的社會相區別之處。知道了這個特徵才能知道資本主義。

 

 

為了賺錢……

 

「不是有那種社會嗎?生產東西是為了賺錢,生產的東西都要賣掉,人也都要出售自己的勞動力。那個社會叫什麼來著?」

「你說的是資本主義嗎?」

「對!資本主義!」

 

平時很用功學習,偏偏一時忘記了這個術語而痛苦的學生,也許會以這種方式進行對話。正如對話裡提到的,資本主義的特徵是「生產東西是為了賺錢」、「生產的東西都要賣掉」、「人也都要出售自己的勞動力」。

 

我們換個方式更專業地進行表述,資本主義的特徵就是:(一)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二)一切生產物都要做為商品來進行流通和被消費;(三)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下面我們來逐一進行考察。

 

首先,我們來瞭解一下生產的目的是追求利潤這一特徵。人類無論生產什麼東西,都是有目的的。

 

「小朋友,你為啥用黏土捏汽車呀?」

「這是老師交代的作業。」

 

「喂,大叔,怎麼這麼認真地織毛線呀?」

「明天不織好帽子送過去,就要挨老婆罵了。」

 

正是如此,小朋友製作黏土汽車的「生產目的」,是為了不被老師批評,圓滿地在學校學習;大叔用毛線織帽子的「生產目的」,是因為不如此做就會遭殃。

我的外祖母在二十平方公尺左右的地上種植生菜、蘇子葉、辣椒等等。「外婆,種那些幹什麼呀?」如果這樣問,外婆會回答說:

 

「我自己吃一點,再給孩子們也送一些。還有呀,這挺有意思,對老人來說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消遣啦。」

 

外婆是為了自己吃和給家裡人吃而種植各種蔬菜,如果將這件事說得專業一點,就是外婆的「生產目的」,是為了自己「直接消費」。因此,外婆挑選自己和家裡人都喜歡的蔬菜來種。

 

資本主義社會是怎樣的呢?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所有東西,都是像外婆那樣是生產者以直接消費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嗎?或者是為了維持圓滿的學校生活?或是為了維持和睦的夫妻關係而進行生產的嗎?

 

在汽車廠一天製造一百輛車的工人,並不是為了自己乘坐而生產汽車;在家具廠製造家具的工人,也並非為了放置自己的衣服和被褥而生產家具。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東西的目的,不是為了直接消費。當然,生產汽車和家具的目的,更不是為了避免被老師訓斥或是不給妻子一輛車就會遭殃而生產。

 

那麼,生產這些東西的理由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賺錢。換句話說,生產的目的,就在於追求利潤。

 

「知道嗎?當然是為了賺錢才開公司,不然幹嘛弄它?」

 

是的,公司是為了賺錢而創辦的。創辦公司後要生產某種東西,其目的就是為了賺錢。換句話說,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就在於賺錢,所以才創辦公司——宗旨在賺錢的組織。

 

 

必須有錢……

 

資本主義的第二個特徵,是一切產品都要成為商品,都要流通和被消費。

 

事實上,在人類生活中,一切必要的東西是不可能都靠自己來生產的。自己蓋房子,製作書桌,生產地板後鋪在地上,種糧食收穫後食用,養雞後用得到的雞蛋做蛋捲吃──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資本主義之前,當人類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後,還有剩餘的東西時就會進行交換。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漸漸出現了社會分工。種糧食的人只種糧食,種糧食的人要看的電視機則由專門生產電視機的人進行生產。如此一來,重要的問題是各自生產的東西「以何種方式進行分配」。

 

「我生產了電視機。」

「我生產了大米。」

「我製造了汽車。」

「我製作了衣服。」

「那麼,現在這些東西如何進行分配呢?」

「咱們大家各自把自己生產的東西拿出來,每個人按自己需要的拿走如何?」

「不,還是這樣吧。有錢的人買走他需要的東西吧。」

 

這正是資本主義社會裡人們分配所生產的東西的方式。這樣花錢買的東西叫做商品。商品和不是商品的東西是很不一樣的。

 

前面提到的小朋友製作的黏土汽車不是商品,大叔織的帽子也不是商品。當然,如果太太收到帽子後拿到什麼地方賣掉,它就會成為商品,不過一般人都講究情理,是不會那麼做的。同樣,外婆種植的生菜或蘇子葉,和超市裡賣的商品也是不同的。

 

小朋友的黏土汽車即便不拿出去賣,也有充分的用途。因為小朋友用它獲得了老師的稱讚,老師說他作業做得好。織的帽子即使沒有誰用錢買走,製帽者的太太也可以享用。外婆的蘇子葉雖然沒有在超市裡銷售,但是我已經吃到了。就這樣,不是商品的產品即使不在市場裡銷售,也會有人使用。但是,做為商品的產品是不同的,當它被拿到市場後如果賣不出去,是誰都不能使用的。

 

假設有座一百個人生活的和睦村子裡有一百個麵包,那麼每個人會得到幾個麵包呢?大部分的人會說這算什麼問題,「當然是一個人一個了」。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只有在所有的人「均等分配的情況下」,每個人才會分到一個麵包。

 

搞慈善事業的人在孤兒院給一百個孩子分發一百個麵包;去水災現場的人給一百個災民分發一百個麵包;在共產主義社會將一百個麵包分配給一百個人,只有這些情況下每個人才能得到一個麵包。

 

假設這些麵包是由叫王大明的人創辦的公司生產的,也就是說麵包是做為商品而出現的,在此情況下,一個人會得到幾個麵包是根本無法預知的。假如王大明是從小聽到「平等」或「分配」的故事就會心臟咚咚跳的品行善良的人,他會給每個人分一個麵包嗎?當然不會!

 

王大明是為了追求利潤而生產麵包的。這些麵包不是任誰都可以拿去吃的,而是商品。王大明無論如何都要賣掉麵包,所有人都必須用錢買麵包。假如有錢買得起麵包的人只有五十個呢?那麼一百個麵包中的五十個就會被賣掉,其餘的五十個會依然堆積在他的工廠裡。假如買不起麵包的五十個人將要餓死了呢?即便如此,那五十個麵包還是會躺在王大明的工廠裡,時間長了會腐爛消失。

 

對於搞慈善事業的人和進行救助活動的人來說,麵包不是商品。還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麵包也不是商品,誰都不想賣那個東西或是想買那個東西。慈善事業家或救助活動家,以及在共產主義社會生活的人,當倉庫裡有五十個麵包時,會對沒有吃到麵包的五十個人說「每人拿一個去吃吧」。對於他們來說,一邊有饑餓的人,一邊有剩餘的麵包卻不給他們,是不正常的事。

 

但是,假如麵包是商品,即使麵包就放在饑餓的人面前,也不會說「拿一個去吃吧」,而是會說「買一個去吃吧」。不花錢就吃會成為「犯罪」。因為它有悖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則,因為它沒有將商品當做商品來對待。

 

「我也是商品」

 

我的外婆將種蘇子葉和生菜當作消遣,大部分的人卻是為了生存而從事生產。

 

「我所擁有的只有身體,所以要小心地活著。」

 

是的,如果不用身體參與生產活動,人類就無法生存,所以要小心身體。用身體參與生產活動,也就是不出賣勞動力就無法生存,這就是資本主義的第三個特徵。

 

「這家破公司,乾脆辭職算了!除了這兒我難道就活不下去?」

 

每天反覆這樣想的工人很多,不過當真的要拋棄公司時,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不出賣勞動力就無法生存。那麼,勞動力為什麼會這樣商品化了呢?

在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的英國,曾經有過將不是工人的人變成工人的過程,其過程大部分是非常暴力的。讓我們來聽一聽治理資本主義的「看不見的手」和其手下當時可能談論過的話吧。

 

「喂,夥計,我現在想雇用一些工人。」

「什麼?你是說農民嗎?」

「不,不是,是工人!我要的是,不是像奴隸一樣被某人束縛的,而是自由的,可以向我出售勞動力的人。難道必須這樣繁瑣地說明才行嗎?」

「有很多農民,他們種糧食活得挺好的。」

「什麼?你是說沒有工人嗎?」

「啊,我第一次聽說『工人』。」

「啊,沒有就弄出來!」

「怎麼弄?」

「什麼叫怎麼弄?農民說他們種糧食的地是他們的嗎?不是吧!不是在國有土地上種糧食嗎?那就禁止他們在現在的土地上種糧食。」

「可是那土地是神的土地,過去他們一直一起種糧食的呀!」

「啊,你去打木樁圍上柵欄,然後禁止他們進去。過去不是曾經也有把人趕走後養羊賣羊毛的嗎?」

「那讓他們靠啥吃飯啊?」

「你這傻瓜……我現在不是讓你把他們變成工人嗎?還有,那個叫什麼行會的東西還存在吧?」

「是啊。」

「它們也是個問題。就那麼幾個人聚在一起,他們能有什麼大不了的技術,還嚴格保密,還禁止別人生產東西。怎麼竟然會制定那種法律?現在是把它們也解散掉的時候了。」

「那由誰來生產東西呢?過去一直是行會裡的工匠生產東西供我們使用的。」

「沒聽說過工廠嗎?到那個地方分工幹活會方便得多。我是說進行分工。進行分工後只做一種活,操作也會更熟練,必要的話也可以製作簡單的作業工具,那多好。所以現在就把那些屬於行會的特權全部取消。還有,那些在家裡生產東西的人,是叫手工業嗎?把他們也統統趕進工廠。」


    這裡所說的工廠就是「工廠手工業」。對於工廠手工業,我們將在第九章《現實地進行剝削》中詳細論述,本章我們將繼續講述被趕離農村的人的故事。

 

當時,在原本種糧食而被趕到城市的人當中,許多人認為與其進工廠還不如乾脆當乞丐,因為他們不習慣一整天在工廠裡拼命幹活,他們認為工廠是和監獄差不多的地方。

 

但是,國家對這些人沒有放任不管。因年齡大而無法工作的人,就發給他們「乞丐許可證」,對於那些沒有乞丐許可證卻繼續不幹活、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則給予嚴厲制裁。大白天如果年輕人走在大街上必定被檢查,猶如穿校服的學生大白天走在街上,大人會以「是不是不良學生」的目光對待。沒有乞丐許可證的人一旦被抓獲,首次被抓用鞭子鞭打,第二次被抓割掉耳朵,第三次被抓處以死刑。由此,大家不得不走進工廠。因為比起死亡來,還是拼命幹活比較好。

 

對於遭遇這些事情的工人來說,必定是荒唐和鬱悶的,其中必然有人想「打碎那可惡的機器」。不過隨著工人生的孩子就業,孩子的孩子就業,人類漸漸適應了資本主義。到了二、三百年後的今天,為了生存而就職逐漸變成了完全正常的事情。不僅如此,人類唯一的夢想是就職,其後的夢想是升遷,再其後的夢想是退休。職場成了人生的全部。不過,這只是對於一部分固定工而言的故事,對於許多臨時工來說,升遷和退休如今都已經變成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如此一來,原本誰都不願意將自己的勞動力變成商品的社會,變成了誰都希望自己的勞動力能做為商品而出售的社會。

 

勞動力一旦變成了商品,人也會被完全當作商品來對待。

 

「這個多少錢?」

「喂,便宜點吧。」

「太貴了,不買。」

「我用過覺得不好,退貨。」

「你看,這東西有毛病,應該賣便宜點。」

「是陳貨嘛,半價我買。」

 

如此這般的對話也開始用在了人的身上。

 

勞動力是商品,這顯然不是讓人高興的事。但是,勞動力變成商品,較之為獲取利潤而生產的第一特徵以及一切產品都變成商品的第二個特徵,更為重要。因為即便不是資本主義社會,別的特徵在其他社會也是曾經存在的現象,雖然非常少見。但是勞動力商品化,是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有的特徵。因為只有當勞動力變成商品化,工人進入工廠創造剩餘價值,「資本」才會產生。對於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進行詳細介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