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nchor 9
冷戰、島鏈與亞洲--立體書封
9786267457276_bc
9786267457276_bi1
9786267457276_bi2
9786267457276_b1
9786267457276_b2
9786267457276_b3
9786267457276_b4
9786267457276_b5
9786267457276_b6
9786267457276_b7
9786267457276_b8
9786267457276_bf

冷戰、島鏈與亞洲:台灣的觀點與反思

Cold War, Island Chain and Asia: Taiwan’s Perspective and Critics

蔡東杰 主編

 
 
規格:25開;14.8× 21×1.5cm/280頁/單色/平裝
ISBN:978-626-7457-27-6

 

2025年4月15日上市

定價450元

 

 

出版社:

 

   何處購書(請點選以下網路書店連結)

內容簡介

重新審視冷戰與世界、亞洲乃至台灣的關係

從中思辨「島鏈」場域

對於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之影響與意涵。

 

在美蘇中等強權對峙的最新國際局勢下

全球權力競逐是否邁入「新冷戰」的格局?

回顧分析過往冷戰的源起與策略

受強權擺弄的亞洲中小型國家,能否從中創造新局?

 

過往解析冷戰多以美歐為中心視角,認為美蘇強權才是冷戰主角和塑造兩極體系的決定方,其他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國家的中小型國家,不過是受強權擺弄的大國棋子,不可能左右冷戰大局。

然而回顧東亞中小型國家在冷戰初期的表現,可以發現受歷史糾結影響的中小型國家,仍可在領導人的堅定意志下,利用強權領導人對於威望、國際地位,以及國家安全的關切,創造新局,影響強權間的戰略互動走向。冷戰時期,東亞地區在美國的擘劃中,以海洋之隔與島鏈方式跟大陸國家進行對抗,台灣正位於「第一島鏈」的中樞戰略位置。但隨著冷戰結束,島鏈論述漸漸消沉。然而近年來,全球地緣政治轉變和大國競爭加劇,此一理論逐漸復甦,再度成為諸多國際時局分析的焦點。

21世紀的國際關係,隨著最受矚目的美中競爭,「新冷戰」議題不僅成為熱門主題,兩大強權在「島鏈」的拉鋸對抗,也成為此地區國家必須面對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現實。特別是東亞區域已成為全球經濟、商貿與金融互動的核心區塊,強權國家能否塑造一個以其為核心的政經共同體?區域中小型國家又該如何因應變化、尋找出路?

本書特色

作為台灣綜合大學系統「島鏈人文」系列活動成果,本書將由「起、承、轉、結」角度,將冷戰史切割為四個十年階段分別進行反思與討論,希望透過更多的「批判」、「非西方」與「本土」視野與迄今歐美主流詮釋展開對話,同時期盼將討論延伸至近期之「新冷戰」論辯,一方面預測世局發展,亦藉此專注亞洲和台灣之未來。

Anchor 10
作者簡介

蔡東杰 主編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特聘教授、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除十餘冊關於外交史與東亞研究學術專書、與上百篇文章散見各主要學術期刊外,近年來並致力以深入淺出文筆,在歷史、論述與群眾間搭構理性之對話橋梁,普獲好評肯定。

作者簡介:

林碧炤/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東吳大學文理講座教授

陳欣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楊三億/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教授

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黃義杰/荷蘭萊頓大學國際關係研究助理教授

辛翠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

王宏仁/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唐欣偉/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趙文志/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崔進揆/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平思寧/成功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邱昭憲/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希家玹/中山大學亞太事務英語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李佩珊/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周志杰/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奇峯/中山大學亞太英語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陳偉華/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

陳亮智/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

王文岳/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系副教授

陳育正/國防大學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馬準威/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盧信吉/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Anchor 6
目錄

主編序

Preface

蔡東杰 重新檢視冷戰史的意義

 

導讀

Introduction

林碧炤 亞洲觀點下的冷戰史

 

1950年代:分裂與對立

Back to the 1950s: Split and Confrontation

陳欣之 冷戰源起之論辯與東亞案例省思

楊三億 中間地帶國家如何在兩極體系夾縫中找尋出路

蔡育岱 反思與重估冷戰來臨及其當代啟示

黃義杰 島鏈理論的「安全化」分析

 

1960年代:狂飆與反動

Back to the 1960s: Racing and Reaction

辛翠玲 冷戰網絡中的島鏈視角:美國人在南台灣足跡

王宏仁 代理人戰爭、核武競賽與新興國家的挑戰

唐欣偉 1960年代冷戰經驗對2020年代的啟示

趙文志 冷戰的選擇與轉捩點:越戰與古巴飛彈危機

林子立 越南戰爭對冷戰的影響

 

1970年代:和解與重塑

Back to the 1970s: Détente and Redesign

崔進揆 中東地區之戰爭、和解與民族主義發展

平思寧 國關大理論是否現在還能適用?

邱昭憲 冷戰結構轉型與戰略三角之演進

陳冠任 冷戰真的結束了嗎?

希家玹 美中破冰與東亞文化大融合之浮現

 

1980年代:解構與終結

Back to the 1980s: Deconstruction and Ending

譚偉恩 槍炮與奶油的鬥爭:美國的「異常」軍事支出

李佩珊 新自由主義與1980年代的冷戰

周志杰 翻轉冷戰圖像下的台灣地緣政治定位

劉奇峯 解密美國外交檔案中的印美關係(1977-1988)

陳偉華 1980年代美國在香港的情報活動

 

新冷戰:定義與評價

New Cold War: Definition and Prospect

陳亮智 新冷戰與舊冷戰

王文岳 新冷戰下的東南亞

陳育正 中共「三海連動」戰略:地緣政治與軍事實踐

馬準威 新冷戰再界定與美中關係的探索

盧信吉 地緣政治視角下的新冷戰:誤用抑或真有其事?

Anchor 2
主編序

重新檢視冷戰史的意義

 

蔡東杰/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主任

 

 

壹、研究緣起

 

在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也是台灣綜合大學系統主席王汎森老師的發起與帶領下,自2023年起,成功大學、中興大學、中山大學與中正大學4校的人文社會科學中心決定共同推動一個為期4年的「島鏈人文」系列計畫,並分別由各校輪流選擇主題執行1年。

此計畫所謂「島鏈」(island chain)源自美國冷戰時期區域戰略指導,在該項宏觀區域安全擘劃當中,台灣被置於「第一島鏈」(從日本與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南至東印度群島婆羅洲之鏈型島嶼帶)中樞之重要戰略地位,隨著冷戰結束與全球化浪潮蔓延,一方面全球地緣結構與國家互動出現明顯變化,諸如氣候變遷等人類安全議題也為資源重新分配深化緊張情勢。由於此一系列計畫目標在於整合並推動四校之人文領域研究交流,範圍當然涵蓋面更廣,但為了反思台灣之地位與未來安全前途,中興大學在2024年策畫主導之「島嶼人文」活動中,便希望藉由重新審視冷戰與世界、亞洲乃至台灣的關係,從中思辨「島鏈」場域對於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之影響與意涵。

 

貳、歷史背景

 

事實上,位於東亞大陸右側,由前述島鏈環境所包圍的一片半封閉海域,由北至南羅列著若干西太平洋「緣海」(marginal sea),分別是日本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雖然陸間海(mediterranean sea)性質並不明確,從某個角度視之,亦堪稱是「東亞地中海」,在過去近兩千年來,一直是周邊人類社群之間來往交通之重要管道與場域,扮演之歷史角色不容小覷。尤其近代以來,包括十六至十七世紀的大航海與地理發現、十九世紀帝國主義擴張,以及二十世紀中期的冷戰,這些由西方(歐美)主導之一連串「全球化」(globalization)浪潮,在引發某種根本性結構變遷,並將東亞融合進全球世界之餘,亦不斷為此區域國家與人們帶來無可迴避之壓力與歷史變數。

在所謂冷戰(Cold War)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接踵而至之後,依循新興霸權美國之主觀利益視角,一般所謂「島鏈」之討論前身乃華府在1950年推出之「艾奇遜防線」(Acheson Line),這是一條由阿留申群島、日本、沖繩直達菲律賓之西太平洋弧線列島防線,原先並不包括台灣與朝鮮半島在內,但在1950-53年韓戰結束後,由於美國決定將北京中共政權劃入針對蘇聯之全球性圍堵網內,前述原本只在臨時應對戰後區域格局之暫定防線,不僅終於成為美國自冷戰迄今全球布局之重要組成部分,它也將東亞在政經面向上切割成「陸地」與「海洋」兩個不同且彼此對立之場域。

從另一角度來看,由於舊西方殖民母國在歷經數十年長期軍備競賽與兩次大戰消耗後,無暇顧及其原有殖民地,對東亞民族獨立運動者而言不啻是個難得的對抗機會,其結果首先是朝鮮與台灣在日本戰敗後的解殖民化,以及菲律賓在美國扶助下正式獨立,其次是印度在1947年脫離英國,終結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次大陸殖民統治,再者是荷蘭在1949年放棄東印度群島主權,與法國在1954年後陸續退出中南半島,這些都象徵著歐美勢力在亞洲的暫時退卻。不過,影響島鏈歷史發展最關鍵者還是經濟面向,本地區多數新興國家雖長期處於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下,從而使其結構充滿依賴與邊陲性特色,仍在戰後紛紛透過總體計畫與國營企業控制國家生產,並藉由將經濟策略轉為以「出口導向」為主,進一步造就了所謂「經濟奇蹟」,包括「四小龍」(台灣、香港、新加坡、南韓)和「新小龍」(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等亞洲新興經濟體(ANIES),其經濟成長率不僅比其他東亞國家高出一倍,比拉丁美洲高出兩倍,甚至比撒哈拉以南非洲高出五倍有餘,堪稱冷戰時期全球經濟增長最快速的一個地區,尤其在中國自1979年推動改革開放之後,不僅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由於預期將於2030-50年之間超越美國,在引發後者「先制圍堵」後,也讓美中關係成為當前世界政治軸心,至於其夾縫中的「島鏈」則動見觀瞻。

值得注意的是,特別自2018年以來,隨著美中競爭成為當前國際關係當中最動見觀瞻的一對雙邊互動,關於「新冷戰」(New Cold War)之議論不僅成為熱門之學術主題,兩大強權在「島鏈」之拉鋸對抗,也成為此地區國家必須面對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現實。

 

參、討論重點

 

為了重新觀察並釐清冷戰歷史進程,基於討論便利性,本年度活動規劃重心首先是將冷戰大致切隔成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與1980年代等4個階段,並依據歷史事實聚焦於其「起、承、轉、結」之發展特徵,至於討論過程則期盼突出以下幾個視角:第一,相較於冷戰迄今存在之某種論述主流,亦即以西方為制高點之意識型態正邪二分法,儘管並非想刻意挑戰,仍舊希望在討論過程中浮現更多「批判」與「本土」視野;第二,同樣延伸至前述想法,是否能更積極地從「非西方角度」(non-Western perspective),由亞洲主體出發呈現出略微不同於歐美的詮釋,也是努力的方向;第三,更重要的是,無論「新冷戰」是否為真或是否存在,作為當前國際關係漩渦中心之一,世局之發展既與亞洲和台灣未來息息相關,透過釐清冷戰過往以便進行正確之類比與推論,無疑是台灣學界當務之急。

據此,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在2024年策畫了「重構冷戰歷史圖像」系列論壇,並將會後彙整之發言稿編纂成冊;其中,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林碧炤老師的主題講稿被置於卷首「導論」,全書5個篇章共收錄24位老師貢獻的發言重點,除了作為整個系列活動之完整記錄,更期盼本書可以發揮拋磚引玉之效,鼓勵更多國內學術同仁投入建構冷戰研究學術社群的行列,讓可見的未來有機會真正出現「台灣觀點的冷戰史」,則幸甚也!

Anchor 1
試閱內容

亞洲觀點下的冷戰史

 

林碧炤/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東吳大學文理講座教授

 

壹、一如既往處於危機中的世界

 

一、二十年危機:回顧國際關係史學

 

根據德國史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的說法,歷史學家是真實過去的代表;英國史家卡爾(E.H. Carr)則認為歷史是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對話。如同眾所周知,當時英國即將與德國開戰,儘管出版商對於是否出版《二十年危機1919-1939年:國際關係導論》一書仍有疑慮,但是卡爾仍堅持付梓,最後,這本書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卡爾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基本的方法論,一方面強調理想主義的弱點,同時說明其與現實主義的相關性。當《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在2022年慶祝創刊一百週年時,這本書更被評為國際關係領域中百大經典之一,充分可見本書在思想方面的影響力。

 

相較起來,唐恩(Tim Dunne)等人在冷戰結束後出版之《八十年危機》便未引起同樣的迴響。阿查亞(Amitav Acharya)和布贊(Barry Buzan)共同出版了《全球國際關係的形成:百年國際關係的起源與演進》(The Making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IR Centenary),也沒有選擇「百年危機」作為書名。即便如此,新冠疫情、中美競爭、氣候變遷、俄烏戰爭與加薩戰爭接踵而來,再加上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及南海情勢趨於緊張,都讓「國際關係百年危機」或「1919-2019年及其後」變得如此真實直接。無論1919年與2019年,抑或1917年與2023年,在國際、區域與國內政治上的相似性確實一點都不誇張,也難怪在台灣海峽的案例中,1949-2049年的時間框架亦被視為研究兩岸關係與印太和平秩序的類推對照。

 

事實上,印太地區、朝鮮半島、南海、台灣海峽等都與大國政治和冷戰緊密相關。1949年是台灣問題的開始。無獨有偶,「百年危機」是否也意味著1949至2049年的兩岸關係史學呢?在此會先從「島鏈人文」角度來回顧冷戰史,至於兩岸關係議題則留待其他場合討論。

 

二、何謂冷戰?

 

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悠久的研究領域及國家政策重心。在現今網路時代,戰爭經常在當權者直接領導下進行,不見得是那些在馬背上或鍵盤後的人。畢竟網路安全或資訊戰爭還是傳統戰爭的延伸或變化而來,而傳統戰爭所著重的是殺戮與暴力,其最終目的是消滅敵人。

 

因此,鑑別威脅和對手永遠是冷戰開始的第一步。威脅的程度和性質往往因國家而異,也因時間而異。這是科學評估的一部分,而且有時候也會相當武斷和偏頗。因為隨著國家利益的轉移,敵人可能變成朋友,從而改變權力競爭的基本結構。在美蘇冷戰時期,就有幾個例子能證明此種普遍現象。

 

簡言之,這場冷戰非常獨特,幾乎是史無前例。許多人引用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薩戰爭》或希羅多德的《歷史》來解釋這場長期強權競賽的某些部分,然而,大家也應該留意,蓋迪斯(John Gaddis)曾將這段時期描述成「長和平」(long peace),若干國際關係與安全領域理論家則重視這種「活在和平中的危險」,將其視為核武時代戰爭邊緣策略(brinkmanship)之最佳例證。他們認為,這種深層風險與危機確實有助於政策制定者維護和平,也證明嚇阻行為是有效的,至於核子戰爭乃可以也應該避免的。除此之外,冷戰同時促使學術界建構和修正國際關係、安全及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在理論建構方面,國際法也有了一定的擴充與提升。至於對美國、蘇聯與其他大國的實務專家而言,他們則是在冷戰時期汲取了許多經驗。

 

三、為什麼國家會冷戰?

 

簡單來說,就是身處衝突中的國家並不想真的開戰或進入殺戮戰場,又覺得有必要削弱或擊敗敵人。若是其對手或競爭者的威脅越來越大,但雙方還是沒有攻擊開戰的意圖,就會出現「冷戰」現象,成為國際和人際關係一部分。儘管如此,我們面對的「冷戰」已然完全制度化,致使它在歷史上並無參照案例。簡言之,冷戰與其他武裝衝突一樣,起源於權力、利益、價值、認知與觀念等的衝突,關鍵在於當事人沒有開戰意圖,因此,冷戰不啻成為一種自然、文明和理性的選擇。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也經常使用該詞語。

 

對美國來說,雖然面臨蘇聯威脅,打一場核戰的代價實在太高也太瘋狂,所以需要為此發展另一種戰略來取代傳統戰略,據此,諸如「圍堵」、「嚇阻」、「危機邊緣政策」和「大規模報復」行動等概念一一浮現,政治、經濟、文化和資訊戰亦接踵而來,甚至涵蓋體育、表演藝術和其他非政治性質的民間活動。主要目的一以貫之,就是展現西方世界的優勢,或是「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的效果。

 

貳、1947至1962年的冷戰

 

一、冷戰何時開始及結束?

 

東西方學者對於冷戰的開始有不同看法,尤其德國、蘇聯、美國、南韓、越南等,更不用說海峽兩岸華人學者。勝利在不同的時間點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殺戮戰場上。有些戰爭甚至直到今日才停火。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確實曾經為了打敗納粹而向蘇聯提供大量軍事援助。由於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繼續擴大其影響範圍,加上擁有核武,美國及其盟友很難也幾乎不可能像對抗納粹那樣去對抗蘇聯。在政治關係和其他國家政策方面,跟一兩年前剛結束的戰爭相去不遠,政治領袖們非常清楚核武是不能使用的武器。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1946年3月率先成為使用「冷戰」一詞的世界領袖。不過,若是回溯歷史,特別是外交和軍事史,就能發現美國及其盟友對蘇聯體制,特別是其世界革命的意識形態從來就不太放心。

 

納粹德國於1945年5月8日投降,波茨坦會議便接著在7月27日召開。杜魯門、邱吉爾和史達林都同意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關鍵問題則是重建世界秩序的方式。幸運的是,早在歐洲戰爭結束之前,美國和英國已經討論過所有這些問題,只是無法確定蘇聯的意圖。在倫敦和華府當局主要決策者的理想中,目標是一個改良版的國際聯盟,再加上一兩個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中國跟美英的關係曾十分親近,且蔣介石也出席1943年11月23-27日的開羅會議;儘管他沒有出席波茨坦會議,會後聯合聲明仍舊以他的名字代表中國。蔣介石在1945年2月4-11日憤怒表示不願接受雅爾達會議的條件,但堅信相對於毛澤東,美國和英國會繼續支持他及其中國政府。當時中國內部確實存在著冷戰,而史達林和毛澤東之間的關係則是大力支撐中國共產黨的助力。美國曾試圖調停國共內戰,但失敗了。這些外交努力都有其詳細記錄及解釋。美國很真誠地想解開國共死結,然而這個問題遠比想像還要複雜,並非簡單成立一個聯合政府就能解決。史達林和共產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在許多國家都有不同的政治目標,其活動和政策議程大大影響了美國的國家利益,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國際秩序的恢復,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冷戰實際上早在1907年就開始了。

 

總而言之,根據多數意見,冷戰是在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宣佈「杜魯門主義」時開始的。「馬歇爾計畫」在1948年4月3日簽署通過,北約則在1949年4月4日簽署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12月7日遷往台灣,美國繼續承認中華民國,蘇聯則承認1949年10月1日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確實曾經希望與共產黨接觸,然後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交流關係,不過,美國與北京新政權之間實在有太多複雜之處。多數西方決策者對中國的驟然變化感到困惑,甚至不知所措,直到毛澤東清楚表示將傾向莫斯科當局,才給西方世界敲響警鐘,至此,西發利亞主權體系下的兩極世界終究成形。這是一場幾乎影響了國際關係各個層面的冷戰,但美蘇兩國之間的軍事力量仍然是形成嚇阻態勢的主要部分,而不是實際的戰爭。1949年8月29日,蘇聯正式晉身核武大國,更使其威脅變得真實及有害。

 

至於美蘇冷戰的起始點,倒是任憑研究者自行認定。有些人甚至將起點訂在1917年或更早之前,亦即1917-62年或1947-62年乃是第一個時期,接著則是1962-76年以及1976-91年。儘管學者們總會提出不同的觀點與評估,尤其在國際關係、政治經濟與安全方面,事實是,冷戰在亞太地區結束得更晚,甚至到本文寫作為止還在持續中。

 

二、誰促成了冷戰?

 

沃爾茲(Kenneth Waltz)所提出「人、國家與戰爭」(man, the state and war)的概念架構,一直是政策界分析冷戰的熱門理論;政策及其制定者在國際關係與安全方面始終是重要元素,尤其是在關鍵決策時刻。兩個超級大國的領導人自然是研究的焦點,菁英、軍工複合體、智庫、說客和媒體也都參與其中,至於科學家和那些超國界倡議者或政策知識份子同樣涉足一二,例如,1957年的布格瓦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Pugwash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與1955年至1970年的中美大使級會議,或稱華沙會議(Warsaw Conference),亦很值得我們觀察與研究。

 

三、「美國治世」發揮作用且持續有效

 

個人認為卡爾的蘇聯史著作,以及湯恩比(Arnold Toynbee)編輯並由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出版的國際關係概覽等,都是十分有用的參考工具,兩者與國際關係史息息相關,且大家對其中的冷戰史深感興趣。同樣地,外交關係委員會及其主要刊物《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也提供研究此一主題的可靠資訊,在此,無需詳述肯楠(George Kennan)的出色研究,他根據所謂〈長電報〉(The long telegram)改寫的〈蘇聯行為根源〉一文,清楚解釋了居處世界領導者的美國如何因應當下局勢。至於美國國務院陸續解密的外交政策檔案,也對我們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有趣的是,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2023年《外交事務》第102卷第6期發表題為〈美國力量的來源〉一文指出,圍堵戰略充分展現在1948年4月3日的「馬歇爾計畫」以及後續的北約組織中,充分傳達「美國治世」能夠也應該在適當時機發揮作用。除此之外,歐洲在1951年簽署《巴黎條約》並在1952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為了實行馬歇爾計畫,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OEEC)隨後成立,以利分配資金,更在1961年改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並運作至今。這些都是肯楠思維的自然延伸。

 

同時必須提及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關稅貿易總協定(後來轉為今日的世界貿易組織)等金融機構,對於「美國治世」在經濟合作及提高當時自由國家之間共同利益的支持。最後,共產集團未能擴大其勢力範圍,而是被圍堵至中國大陸沿海附近。法國在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的奠邊府戰役(Dien Bien Phu Battle)失利後,越南便如同朝鮮半島一樣,分裂成南北越。至於亞太其他地區,美國和西方列強繼續維持二戰後的大致秩序,以防止國際和區域權力平衡遭受破壞。

相關閱讀

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購書方式

106 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5巷13號1樓(可坐捷運至東門站。看地圖

No.13, Ln. 5, Qingtian St.,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49, Taiwan (R.O.C.)

Tel: 02-23916380  Fax: 02-23911186

客服信箱: sawph0516@gmail.com

Copyright©2020 by Sunny & Warm Publishing House, Ltd.

  • Instagram - Black Circle
  • b-facebook
  • YouTube Basic Blac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