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景的隱義——農航歷史影像巡迴展
每張故鄉所在的航照,都是家族與土地的合影。
地景本身是首抒情詩,航拍則承載了巨量資訊,層層堆疊地史的斷簡殘篇,緊緊咬合每個地方物質、能量、資訊與資本的流動。美的衝擊單純而深邃,知識的考掘則無有窮盡。
我們反覆觀看臺灣,把已知事物化作文字,縫合未知連綴成篇,從而在整體上展現清晰的紋脈,日後不斷複寫以及重新發現。
二〇一八年起,作家黃同弘與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合作,爬梳農航所典藏超過一百萬張的航拍影像,先後完成《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二書。二〇二一年十一月起,暖暖書屋與城鄉獨立書店接力合作,舉辦【地景的隱義——農航歷史影像巡迴展】。
展覽分為兩輯:輯一「地景的刺點」展示農復會臺灣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調查隊與臺灣省農林航空測量隊時期,由空軍代辦的農林航攝影像。這批舊航照上充斥刺點及判釋描繪痕跡,舊日判讀員以針作孔,在照片上戳刺幾何中心點或地面控制點;各式判釋描繪看似蠟筆塗鴉,卻是臺灣森林及土地利用的詳實紀錄。
輯二「不可見的臺灣」展示林務局自辦航攝後的彩色紅外光影像,相關底片來自七〇年代的水稻或甘蔗遙測任務、八〇年代的地層下陷調查,以及九〇年代的松材線蟲病害調查所攝。不可見光下的地界,水體因吸收大量紅外光而呈深藍,反射紅外光的葉綠素,則使農作與林木呈現程度不等的紅色或洋紅。
從鮮為人知的極機密檔案、顛覆日常視覺的紅外光影像,到當代慎重的出版呈現,透過城鄉獨立書店,我們讓歷史航照回到地面,且邀請公民參與判釋,人與土地的意義漸次開展。在美的凝視裡,既連結了逝去的時空,地景的明日,亦在你我一方所繫。
輯一 地景的刺點
社頭中央嶺 1954.11.02
集材紋理 1955.06.30
草山月世界 1955.12.28
銅鑼坑溝 1956.12.08
太平榮家 1961.01.21
金山大孔尾 1962.01.11
花蓮南濱 1963.08.22
臺中舊貌 1963.09.02
海湖石滬 1963.09.07
輯二 不可見的臺灣
竹南海岸林 1977.07.06
濁水溪造林 1977.08.06
再見相思寮 1979.03.06
觀音埔頂埤 1980.02.28
苑裡海口 1981.06.09
大鵬灣蚵棚 1984.12.09
翡翠水庫 1993.09.20

1954.11.02

1955.06.30

1956.12.08

1977.07.06

1979.03.06